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11640112010149140L/2025-00012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5-03-06
责任部门 灵武市统计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重点工作
所属“五公开” 决策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灵武市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丰富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锚定打造千亿级生态经济强市目标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投资、工业、消费各领域精耕细作、精准发力、精益求精,系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市场活力持续提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连续12个季度稳居银川市第一、位列全区第一方阵。

一、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0.8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区10个百分点,高于银川市10个百分点,绝对额和增速均居全区第1。

——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增速高于全区11.3个百分点,高于银川市10.8个百分点,居全区第4。其中,市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5%,居全区第1。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5%,居全区第3。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6%,高于全区33.7个百分点,高于银川市33个百分点,居全区第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居全区第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2亿元,同比增长6.9%,绝对额居全区第1,增速居全区第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3元,居川区六县第1,银川市第3,同比增长5.7%,居川区六县第1,银川市第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1元,居川区六县第1,银川市第2,同比增长7.0%,居川区六县第4,银川市第3。

二、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稳步增长,第二产业贡献突出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0.8亿元,同比增长15.4%,较上年同期(10.3%)提高5.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03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9.52亿元,同比增长1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25亿元,同比增长3.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1%、85.6%和1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94.3%和3.3%。

(二)生产供给保持增长,支柱行业拉动强劲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79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21亿元,同比增长12.2%。分产业看,2024年,农业产值12.26亿元,同比增长0.9%;林业产值0.26亿元,同比下降52.4%;牧业产值44.15亿元,同比增长17.1%;渔业产值0.35亿元,同比增长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7亿元,同比增长4.5%。各行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0.9%、0.4%、75.1%、0.6%和3.0%,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超七成。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较去年同期(13.4%)提高7.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4.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重工业同比增长21.1%,增速快于轻工业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0.3个百分点。制造业支撑有力。三次产业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31.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7.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8.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支柱行业拉动强劲。26个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61.5%。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2.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13.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6.5%,以上四个行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0.7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逐步恢复。全市建筑市场逐步恢复,建筑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3.1%,降幅较前三个季度分别收窄24.2个、36.7个、3.9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84亿元,同比增长1.8%。

服务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62亿元,同比增长3.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4%。六大行业增加值“五增一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6%,金融业增长7.6%,房地产业下降1.6%,其他服务业增长2.2%。规上服务业营收略有下降。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同比下降3.1%。

(三)投资消费保持增长,民间投资焕发活力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5%,高于全区(7.9%)10.6个百分点,银川市(8.6%)9.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两升一降”。第一产业同比下降46.9%;第二产业同比增长9.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9.1%;第三产业同比增长83.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3%。新能源投资持续发力,同比增长19.1%,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2.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从投资主要行业看,光伏发电项目占新能源投资九成以上。民间投资焕发活力,同比增长10.5%,较去年(5.1%)提高了5.4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50.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8%,占全市民间投资比重93.1%,拉动全市民间投资增长8.3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显著。

消费需求继续恢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较前三季度(1.4%)加快1.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2.3%)回升5.4个百分点。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2.9%;商品零售19.8亿元,同比增长3.6%,商品零售增速高于餐饮收入0.7个百分点。从消费行业看,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同比增长3.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7亿元,同比增长2.7%,批发零售业好于住宿餐饮业。

(四)财政收支有力有效,金融存贷持续平稳

财政收入有效回升。据市财政局统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97亿元,同比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72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市属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2亿元,同比增长6.9%,税收收入增长15.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12亿元,同比增长1.0%。

金融存贷保持稳定。据人民银行宁夏分行统计,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29.08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住户存款232.33亿元,同比增长9.9%,非金融企业存款66.32亿元,同比下降8.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36.63亿元,同比增长8.0%。从贷款主体看,住户贷款113.58亿元,同比增长10.4%,企(事)业单位贷款223.05亿元,同比增长6.8%。

(五)物价水平降幅收窄,就业收入稳步增长

价格指数降幅收窄。据宁夏调查队价格监测显示,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下降0.8%,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2.9%,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2%,服务价格上涨0.2%。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1%,降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0.9%。12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7%,降幅较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7%转为下降0.4%。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据市人社局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0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200人的83.5%;失业人员再就业314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900人的108.4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50人的6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9万人,累计收入3.99亿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1%、128%。

城乡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3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1元,增长7.0%。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96:1。

三、需关注的问题

总体来看,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经济顶住多重压力实现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但在看到经济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全市三次产业占比3.1/85.6/11.3。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负增长,各季度分别下降50.7%、80.9%、79.1%、46.9%。第二产业比重超过80%,主要依靠工业、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持续走低,社会消费驱动乏力。二是工业发展倚重倚能明显。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的规上工业企业共51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量的26.3%,能耗占比98.7%。三是经营主体预期仍需增强。自2023年10月开始,宁夏工业生产者价格出现“购销倒挂”现象,已连续15个月“高进低出”,企业利润不断下滑。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38.3%,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25个百分点。

四、意见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下一步继续夯实“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动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化“人才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阶。

(一)推进农林牧渔业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基本稳定。一是强化农业补贴、农业保险、贷款等政策支持,解决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矛盾,引导合理使用有机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打造高产高效示范区。二是推广良种奶牛胚胎批量繁育、现代肉羊繁殖调控等高效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缩减饲草料、场地租金、水电等养殖成本,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三是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平衡奶源市场供需关系,发挥蒙牛、亿美、富杨等链主企业优势,鼓励宁夏新澳农牧等企业自建乳制品加工厂,全力打造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四是延伸种植养殖、屠宰加工、物流运输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滩羊、肉牛、奶产业等特色产业,强化灵武长枣、莎妃蜜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二)狠抓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稳中有进。一是深入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支持蒙牛乳业、银星煤业、高闸煤矿等企业增产扩产,强化纾困力度,鼓励新澳羊绒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核心技术转化应用。统筹推进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焕新。三是推动项目建设及招引。加快前期手续办理,积极推进宁国运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九川科技灵武智慧算力科创谷项目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促波思奇服装、恩波露奶酪加工、乐想新能源混动拖拉机制造等项目落地开工。

(三)释放消费市场活力,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一是支持各类劳动力、人才、零工市场建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提振消费信心。抓住春节、五一、十一等消费热点,联合餐饮、零售、百货、家电、手机、家政等市场主体开展年货节、以旧换新、消费补贴等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热情。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持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二是推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生态文化主题饭店、特色餐饮、农家乐、民宿客栈等新业态,实现旅游业带动消费品市场发展新局面。三是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加大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消除贸易环节壁垒,形成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互动机制。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