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640181-127/2013-02858 文  号 生成日期 2013-05-06
责任部门 灵武市政务服务中心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所属“五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灵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争做全区县域经济排头兵、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灵武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新机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本规划纲要以中央、自治区、银川市的有关规划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银川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强力实施“兴工强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两大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解放思想,创新苦干,激情跨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9.1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2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4亿元,是2005年的7.6倍,年均增长50%;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95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5倍,年均增长3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336元和6581元,是2005年的2.1倍和1.8倍,年均增长16.4%和12.8%。灵武市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等称号。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名中,跃居西部百强第18位、全国百强第150位,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转变。工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十五”期间新上工业项目90多个,完成投资近500亿元,产值过亿元企业达20家。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3.5亿元,是2005年的4.8倍,年均增长37.2%。沿河瓜菜产业带、沿山百公里草畜产业带和沿山长枣产业带建设持续加快,农业产值达到12.7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旅游、房地产、连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4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4∶69.1∶20.5调整到2010年的4.8∶80.5∶14.7。  

(三)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壮大。持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形成了以煤电化、羊绒、有色金属、粮食加工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板块。立足煤炭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宝丰项目区、灵州综合工业园,2010年,全市煤炭产能达到7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33万千瓦,煤化工产能达到300万吨。组建了3个羊绒产业集团,建设了3个羊绒研发中心,一批促进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组建了羊绒产业发展担保中心,培育了“千堆雪”、绒典”、“灵州雪”、“帕雪兰”等一批自主品牌,实现了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贴牌产品向自主品牌转变,由松散型经营向产业集群四个转变,形成了集羊绒分梳、绒条、纺纱、制衫、面料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产业链。2010年,羊绒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以上,累计解决就业8000余人。羊绒园区被列评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银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羊绒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的美誉。规划建设了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搭建了产业发展平台。以灵武长枣、设施瓜菜、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长枣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园区(场)131个,羊只饲养量预计达到370多万只,牛饲养量达到6.3万头(奶牛存栏2.2万头)我市先后荣获“中国(灵武)国际精品羊绒之都”、“中国灵武长枣之乡”等称号。  

(四)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坚持不懈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突出“唐韵、绒都、枣乡、现代”特色,完成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新区规划。加速城市西扩,融入沿黄城市带建设,高标准建设了滨河大道、世界水车博览园、黄河书院等一批精品工程。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实施了灵武新区、灵州兴唐苑、世界枣博园、湖滨仿唐步行街等重点工程,建设了水木灵州、花雨湖滨、南苑小区、西湖名邸、西湖人家等住宅小区和龙凤佳苑、灵州花园等保障性住房工程,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平方米。建成了集中供热、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中水回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市新增绿地200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3.8%,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新修、改造南薰路、嘉源路、福兴路等城市骨干道路52.8公里;建设崇胡路、新杜路等农村公路4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完成宁东大环境绿化、防沙治沙等生态绿化面积320万亩。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村庄布局规划,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9个37万平方米,改造旧庄点21个。实施了马家滩等7乡镇2个农林场33个行政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灵武二中、第四小学等一批重点教育工程,城乡中小学由76所调整为41所;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创建教育强市,制定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成功创建自治区教育强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幼儿学前入园率达到98%,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围绕产业特色优化科技服务,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我市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区实行孕产妇住院分娩和婚前医学检查全免费,新建了市妇幼保健所、宁东急救中心,改建中医院门诊医技楼,改扩建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16个;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2%和58%,大病医疗救助标准提高20%,最高救助比例达85%,报销比例居全区各县市之首。制定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特困学生教育救助和城市特困居民冬季取暖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启动新型农民养老保险,为60岁以上农民每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保险金55元;为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且无固定收入的城乡居民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80元,在全区率先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成殡仪馆、回汉公墓和综合福利中心,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66亿元、受益群众达35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民创业行动日趋活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2.6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步伐,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先后完成了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乡财县管和政府采购等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全区第一家县级招标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并规范运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乡村债务化解、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顺利推行。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制定出台《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相关规定》,成功举办了灵武撤县设市10周年、建县2200年、四届灵武长枣节、三届国际灵武羊绒节和第七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等节庆活动,坚持争项目抓招商。“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落实各类项目资金26.2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28.9亿元,塑造了灵武对外开放新形象  

(七)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10项制度,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了司法部门内控机制,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坚决落实错案追究制度,实行办案速裁制,司法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民风民俗教育活动,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重点解决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逐步形成。通过优化发展环境,灵武的吸引力得到明显提升,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发展的活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三是民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与人民群众要求差距较大;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大,工业化进程面临较大困难等等,还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灵武区位优越,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等“洼地”竞争优势,为我市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提供了契机。二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呼包银”经济带、能源化工“金三角”等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我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到2020年,总产值预计达1210亿元,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是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38%,尤其是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的实施,使得我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民生民计不断改善,为我市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跨越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市人民谋发展、奔小康、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不断增强。以上这些条件和因素,既是灵武在未来五年加快发展的基础,也是难得而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  

面临的挑战: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高科技产业少,产业链不配套,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第三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消耗的特征明显,“十二五”时期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二是区域竞争的压力。目前,区域、县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东部地区、周边省区、区内县(市)发展势头迅猛,给我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三是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支柱产业不足。未来五年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要求日趋紧迫。四是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城乡居民收入较之经济发展速度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来1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促进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五是面临着夯实基础与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打基础,又要快起步,既要追求快,又要注重好,对此,必须付出更多的拼搏和努力。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市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力争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谋求更高更大的跨跃。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西部大开发、“呼包银”经济带、“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化工“金三角”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调整结构与改善民生并举,紧紧围绕“争做全区县域经济排头兵、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建设和谐幸福新灵武”、“西部大开发、宁夏新跨越、灵武打头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两大战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筑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把灵武建设成为全区最有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区。  

二、主体思路  

倾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聚集地。抢抓“呼包银”经济带、“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化工“金三角”、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机遇,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重点做大做强羊绒、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精细化工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际精品羊绒基地、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国家灵武长枣优质果品基地、国家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完成空港物流中心、陆港物流中心、宁东物流中心建设,将灵武打造成全区最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聚集地。  

倾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市。坚持特色城市化道路,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提升市政管理;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办人民满意教育“八项行动”,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扩大就业容量,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移民安置工作任务;探索科学安排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  

倾力打造内陆开放核心区。以宁东基地和银川空港为支撑,紧抓中阿经贸论坛有利时机,依托民族结构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建设临空经济区,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质量,从争项目向要政策转变,从招商向选商转变,从引资引财向引技术引人才转变;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东中部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不断加快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的机遇,围绕煤炭、煤化工、发电、羊绒、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宁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和第一站。  

倾力打造黄河文化荟萃地。以打造宁夏东部旅游目的地、形成黄河精品旅游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充分展示灵武作为沿黄城市带核心区所具有的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大漠文化、唐风古韵、回族风情等文化特色,打造亿年历史、万年文明、千年古都、百强新星的特色文化名片,提升发展软实力。  

倾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进市。抢抓国家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和宁夏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发展机遇,以打造生态文明先进市和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重点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荒漠化治理、宁东大环境绿化、“黄河金岸”绿化、城市绿化美化、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三期等九大工程,把灵武打造成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市、生态示范市。  

倾力打造民族团结和谐模范市。巩固和扩大民族团结和谐良好局面,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拓展民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凝聚发展合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放到重要位置,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现状、发展形势和既定目标,到2012年,灵武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到2015年,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其中: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8%;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84: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  

人民生活主要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各增长12%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社会对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以上,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2%以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依法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4%以上,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和就业创业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实现全覆盖。  

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全市总人口达到2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污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乡生活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内降低10%;城市化率达到56%  

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市步入更为富裕的小康社会。  

    

    


专栏1:“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属 性  

数值  

数值  

五年年均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9.1  

318  

18  

预期性  

第一产业  

亿元  

6.7  

9.5  

8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111.8  

267  

19  

预期性  

工  业  

亿元  

103.1  

248  

19  

预期性  

建筑业  

亿元  

8.7  

19  

18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20.5  

41.5  

16  

预期性  

二、工业总产值  

亿元  

313.5  

750  

20  

预期性  

三、农业总产值  

亿元  

12.7  

20  

8  

预期性  

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0.34  

25  

20  

预期性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55  

2000  

18  

预期性  

六、社会消售品零售总额  

亿元  

7.4  

21  

20  

预期性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  

  

6581  

11598  

12以上  

预期性  

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336  

27030  

12以上  

预期性  

九、人口出生率  

  

13.3  

13.5  

  

约束性  

十、人口自然增长率  

  

9.6  

9  

  

约束性  

十一、城镇化率  

%  

46.8  

56  

  

预期性  


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值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两大战略,以园区为载体、产业为支撑、项目为保障,突出发展煤电化、羊绒、有色金属、粮食加工等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际精品羊绒生产加工基地、西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实验基地和粮食加工集散基地。  

1.全力推进宁东基地建设。主动工作,靠前服务,构筑以煤、电、化工产业为核心,以建材、环保及装备制造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高度统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建设以神华宁煤清水营煤矿二期、国网能源甜水河煤矿等项目为主的煤炭采掘产业集群;以华电灵武电厂二期和三期、中电投枣泉电厂等火电产业集群;以神华宁煤烯烃二期、煤炭间接液化、国电英力特煤基多联产、宝丰煤化工项目等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煤化工下游产业链等为主的各种化工产业集群;以清洁能源产品系列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配套化工产业的压力容器、管道制造项目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着力完善灵州综合工业园基础设施,将灵州综合工业园打造成东西部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的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精细化工产业项目区。力争到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8000万吨,产值达到200亿元;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产值达到160亿元;煤化工及石油化工产能达到1200万吨,产值达到200亿元。  

2.提升羊绒产业国际竞争力。围绕打造中国(灵武)国际羊绒之都,加快实施羊绒电子交易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品牌展销中心、精品羊绒制品研发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鹿王羊绒面料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借助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台,积极争取中小企业技改项目,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形成完善的羊绒产业链。将灵武羊绒产业园区打造成全球原绒集聚区和加工中心、精品羊绒制品研发和生产中心、精品羊绒交易中心、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区,力争灵武羊绒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销售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2015年,培育3-5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形成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2-3个产值超过20亿元、1个产值超过30亿元的大企业,羊绒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吸纳就业1.5万人以上。   

3.加快提升循环经济集聚效应。以争创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报废汽车拆解、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再生铅铝铜等再生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发展,促成再生胶等大型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引进和发展有色金属及型材加工,大力支持以开特利镁业、恒业等企业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项目,积极引进铝镁等有色金属、铝镁合金等项目,形成铅合金、镁合金、铝合金及其深加工制品产业链。发展以宁电硅业为主的高新材料产业,从硅粉、有机硅单体、多晶硅到单晶硅,逐步形成硅高新材料、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新材料、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循环经济示范区,形成西北最大的报废汽车拆解基地、电子废弃物回收基地、废旧金属再生基地。力争到2015年,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4.创建独具特色的临空经济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以自治区承办中国与阿盟国家经贸论坛为载体,依托银川河东机场,加快建设集空港物流园区、加工贸易区、西部临河小镇、主题公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五大功能组团为一体的现代化临空经济区,建设保税区中心。重点发展空港物流、食品等无污染加工项目及休闲观光、商务、高档房地产等行业,积极打造食品用品生产服务基地和国家劳务培训派遣基地、国内最大的食品用品物流中心、自治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特色产业园区。  

5.规划建设灵武低碳产业经济区。充分借助中央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政策,积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利用西北风大、光强的优势,培育形成新能源产业链,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重点在白土岗乡、马家滩镇、郝家桥镇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灵武低碳产业经济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和沙产业。加快推进昂立太阳能电池切片及组件、光伏发电和华电、大唐、京能、龙源等风电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力争到2015年,光伏、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000MW,实现新能源产值10亿元。  

6.加快提升优质粮食加工业水平。成宁夏银川新华桥粮食加工流通园区,引导昊王米业、丹富面粉、金双禾粮油加工等龙头企业及区内外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入园发展。组织实施“优质大米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技术开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区域特色粮食生产基地,生产有机米、高钙米、富硒米,粮食加工产业向多品种、高档次、高效益的深加工领域发展。力争到2015年,粮食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  

专栏2:兴工强市重点工程  

煤炭基地:清水营煤矿双马煤矿、甜水河煤矿等。  

电力基地:灵武热电联产项目、风电及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鸳鸯湖电厂、灵武电厂、水洞沟电厂扩建及方家庄电厂、枣泉电厂、宁东电厂新建项目、第二条外送电工程等项目。  

煤化工园区:二甲醚二期、煤基烯烃二期、合成氨、煤炭间接液化、煤基多联产等项目  

临河综合工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宝丰煤化工及宁东循环经济项目区(二期)系列项目、二甲醚项目、新型建材项目等。  

灵州综合工业园:园区基础设施、B区宝塔加氢制氢联合、DCC、延迟焦化等装置和综合项目区(东区)储运中心、A区承接东部煤化工下游产业转移、新型建材等项目。  

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基础设施、再生金属加工、废旧电器回收加工利用等项目  

宁夏临空经济区: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食品加工等项目。  

羊绒产业园区:中国灵武国际羊绒城、多组份特种纤维的混合纺纱技术开发、罗布麻-山羊绒混纺衫、羊绒面料加工生产线、羊绒制品国内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项目、新一代新型羊绒联合分梳机及羊绒毯系列项目、山羊绒系列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技改、宏达绒业等企业入园搬迁等项目。  

其他工业:电解铝、工业硅、多晶硅、高纯硅、金属镁产业链、镁合金及制品技改扩建、装备再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环保产业生产基地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及全民创业园产业项目、灵武长枣酒养生葡萄酒黄酒技术改造、金太阳药业公司兴建药物研究基地及部分车间搬迁、乳制品系列产品生产等项目。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把提升层次、打造品牌、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级千亿斤粮食产量大县项目,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2亿公斤,在梧桐树、崇兴、郝家桥、白土岗等传统粮食种植区建设5个优质粮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灵武长枣产业。从原种保护、新品种培育到田间栽培等环节着手,全面加强灵武长枣产品品质维护,并努力实施精深加工战略,培育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做好现有12万亩灵武长枣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新植灵武长枣3万亩,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加大灵武长枣科技研发力度,建成灵武长枣多功能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开发灵武长枣深加工产品,增加灵武长枣附加值;健全和完善灵武长枣冷链销售网络体系,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拓展销售领域,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灵武长枣销售网点600个;加强“灵武长枣”品牌保护,积极争取“灵武长枣”原产地证明商标跨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三是大力发展以羊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发展草畜循环经济,形成沿山过渡带立体生态种养基地;继续推进羊产业铸龙系统工程,创建自治区级标准化规模示范基地、西北良种肉用母羊繁育基地和中国优质羊肉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灵武市羊产业集约化生产示范项目、3万吨牛羊肉深加工项目、沿山百公里草畜产业项目等。加强畜产品市场流通及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建设培育百万只羊只活体交易市场1个,挂牌设立千只活体羊储备场100个,申报中国和国际食品生产认证,实施品牌战略。累计建成标准化万只以上养羊园区10个,千只以上养羊场200个,羊饲养量达500万只。加快发展奶产业和生猪产业,重点建设200头以上规模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50个,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其中奶牛存栏4.5万头;建成以梧桐树乡为典型的标准化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8个,千头生猪规模养殖场50个,生猪饲养量达3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四是建设淡水养殖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增进品质。建设4个“千亩大水面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新建灵武市现代湿地鸟类栖息地恢复及生态渔业基地,着力发展集“养鱼、垂钓、观光、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带“适水”产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000吨。五是培育特色产品生产基地。针对农村不同区域特色、地理特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富裕路”。重点以崇兴、梧桐树、白土岗等乡镇为主,建设3个高标准工厂化瓜菜育苗基地、4个500亩以上日光温室和移动大棚等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设郝家桥、新架桥、梧桐树等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拓展面向国内重点城市的10个以上外销目标市场,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设5个千亩以上的人工甘草、麻黄和月见草种植基地,6个万亩以上甘草围栏封育基地,甘草、麻黄、月见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8万亩、4万亩、2万亩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支持粮食、灵武长枣、羊产业、奶业、蔬菜等领域的企业技改和扩规,打造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扶持发展灵武长枣、瓜菜、粮食、养殖、草编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20家。培育10个流通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产业体。扶持农产品冷链保鲜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服务信息、动植物防疫监测预警、草原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种子工程、放心食品工程等。建立和完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人员”的发展模式,实现利益联动发展。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等建设,灌区支斗渠砌护率达到100%。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到0.5以上和0.65以上;全面推广小畦灌溉、控灌、沟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8万亩,全市引黄灌溉水量降低至2.5亿立方米;整合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及中北部重大项目等。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5万亩。加强扬水灌区水源工程建设,更新改造狼皮子梁、大泉林场及黄河沿岸泵站。实施苦水河河道坝垛固岸、防塌工程,有效控导河流。实施大河子沟、东干沟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上沟湾、庙梁子沟等小型水库建设,实施临河镇、宁东镇、马家滩镇等乡镇的节水补灌工程,解决2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装备建设步伐,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9万千瓦,农机化率达90%,粮食作物综合机械水平率达到85%,实现国家农业机械化高级发展阶段水平建设目标。  


专栏3: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粮食加工园区:新华桥粮食加工流通中心项目。  

种植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河东灌区千亿斤粮食生产基地等项目。  

畜牧业:草畜产业集约化生产示范项目、规模化生猪养殖示范场建设项 目、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及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沿山百公里草畜产业项目等。   

林业:宁东大环境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宁夏灵武防沙治沙示范市项目、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建设工程、灵武长枣产业化项目、沿黄城市带灵武市现代湿地鸟类栖息地项目等。  

水产:灵武市郭碱滩平原生态渔业基地开发建设项目、沿黄城市带生态渔业基地建设等项目。  

农业科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  

水利建设:灵武市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设项目、灵武市中小河流域建设及部分水库加固工程、黄河宁夏标准化堤防改建工程、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    


三、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补足健全新兴服务业,突出重点、放大空间,强化特色、延伸领域,健全体系、创新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努力实现灵武服务业的重大突破。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着力建设以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宁夏灵武陆港物流园区、宁东物流中心、梅花井战略装车基地、宝塔项目区储运中心、新华桥粮食加工流通园区、灵武汽车物流中心、羊绒园区皮毛交易中心、白土岗羊产业物流园区和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交易中心等一批综合物流园区为多点的“一核多点”现代物流体系,力争把灵武打造成为西北重要的物流基地、国内外食品用品基地、中阿自由贸易区,形成外联欧洲、中西亚,内联中东部地区的物流基地。鼓励引导社会运输、配送企业组建股份制联合体。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物流服务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流通顺畅。  

2.加速发展商贸流通及餐饮业  

进一步明晰商业功能分区,加快建设湖滨商业步行街、兴唐苑、唐城、中房开元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凸显民族风格的商业购物、文化休闲街区,形成集购物、观光、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城市街区。培育5个以上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型商业企业,带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快培育农副产品、活畜交易、牛羊肉交易、皮毛绒交易、果品交易、钢材、木材等特色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湖滨小吃一条街、佳乐苑餐饮娱乐风情街、唐城风味小吃街、兴唐苑高档餐饮中心,培育建设具有灵武特色的餐饮街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0%。  

3.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以“神韵古灵州、活力新灵武”为主题,按照“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本”的理念和“以点带面、两翼齐飞”的旅游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和完善“两翼”旅游格局,即:东翼以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白芨滩沙漠生态园、马家滩草原风情等为主的文化生态旅游,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综采、火力发电、新能源利用、采煤探密、循环经济和羊绒产业园区等为主的工业旅游,打造“腾飞宁东、活力灵武”精品旅游线路;西翼以黄河金岸连接马鞍山甘露寺、黄河书院、世界水车博览园、世界帐篷博览园、观光农业、黄河风情、灵武为主的黄河文化和黄河生态旅游,打造沿黄休闲度假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体现生态性、多元性、文化性、休闲性特点的度假村、休闲公园,提高自驾游、短程旅游、休闲娱乐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5A级旅游区1个,4A级旅游区1个,3A级旅游区3个,2A级旅游区3个,星级饭店3个,实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  

4.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以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活服务基地和沿黄城市带“优居生活区”为目标,加快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和劳务移民安置房等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发展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加大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所需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形成租、售市场联动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企业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市房屋面积3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建设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廉租家庭实物配租比例达到90%,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力争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基本解决。  

5.加快发展园林服务业  

以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和建设西北园艺博览中心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区绿化,全面提升老城区绿化档次,围绕世界枣树博览园、灵武园艺场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园、梧桐树“塞上水乡园”、白笈滩沙漠公园、灵州兴唐苑五个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一个全方位展示塞上江南风貌的大型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贺兰山下果园成---遗址公园”。在世界枣博园规划建设珍奇园艺展示馆,力争建成西北一流的园艺博览知名品牌。在灵武园艺场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园规划建设灵武玉皇李子园、口外杏子园、长把梨园、冬梨园、海棠园等。在梧桐树“塞上水乡园”以规划建设有机水稻园、水车园、荷花园、渔家乐、古老渠系为主,力争建成“塞上江南水韵”展示地。在白芨滩沙漠公园规划建设白芨滩西北沙生植物园、治沙成果展示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区党员教育基地。在灵州兴唐苑建设集塞上风情与唐韵特色为一体的建筑景观,展示边塞文化。每年举办“灵州园艺赏花节”,“灵武长枣节”、“沙生植物观赏节”,增强园艺博览综合效益。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特色旅游业:长流水旅游开发项目、水洞沟旅游区配套设施、恐龙园基础设施及主要景点、灵武国家地质公园等项目。  

现代物流: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企业物流及生活配套区项目、汽车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等项目。   


    

第四章  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紧抓自治区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的发展机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已确定的“一核、两区、三轴、五点”的城镇规划空间发展格局,突出“唐韵、绒都、枣乡、现代”城市特色,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做美城市景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将灵武打造成为宁夏沿黄城市带核心区的重要城市。重点以城区为发展核心,全面实施“城市西扩”战略,老城区依托现有基础进行改造开发,形成居住、商业、工业组团。新城区依托老城区向西拓展,形成行政办公、文化休闲、居住、教育培训组团;以宁东国家级能源化工片区和临空经济区为两区,宁东国家级能源化工片区建成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产业为主导、以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轻工等相关产业为补充的工业区,临空经济区建成银川-空港-宁东新经济走廊、国家级物流产业基地和保税区、承东启西的国际空港物流枢纽、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交流基地,与灵武市区形成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以滨河大道和临河-宁东-马家滩为两条南北发展轴,307国道为一条东西发展轴,以马家滩镇、白土岗乡、崇兴镇、郝家桥镇、梧桐树乡为五点的新农村组团,形成“一核、两区、三轴、五点”的市域各片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将宁东镇、马家滩镇打造成工业服务型小城镇,将临河镇、梧桐树乡打造成旅游休闲渡假型小城镇,将崇兴镇、东塔镇打造成加工制造、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城市规划区及新区地籍调查工作。  

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1.加快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依托国省县道、铁路干线和航空港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六纵六横”的市域主干路网,重点实施狼南公路、吴灵公路、磁甜公路、任荀公路、下白公路等干线公路的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灵武黄河大桥,完成灵武火车站、空港物流中心及梧桐树乡、滨河大道连接线道路建设,建设马张路、磁马路、沈关路等农村公路。规划建设任家庄经市区北(荀家桥)至滨河大道工程,形成灵武至宁东地区15-20分钟的快速连接通道。争取建设太中银铁路灵武火车站至空港物流铁路支线工程、完成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银川—西安铁路灵武段工程。逐步建成以城区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道为主干,乡村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依托河东机场、太中银铁路的空运、陆运通道,加快建设空港物流中心站、宁东二级汽车客运站。逐步加大城市公交辐射面,完善新建居民小区、学校、市场、医院等人员流动区域公交线路,开通旅游公交线路。大力发展县际客运,争取开通灵武至前旗等区域客运线路,适度增加城市出租车营运数量,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运输体系。  

2.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路网体系,改造建设南二环路、东盛路、健康路及西昌路、嘉源路向北延伸段,建成体育场、体育馆、规划展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城区停车场、公厕,完善新区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区二期工程,实现老城  

区与新城区相衔接;建设灵武热电厂,发展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供气系统,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到5.5万标准立方米,集中供热和天然气覆盖率达到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实施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后续建设项目,新建、改造32公里市区集污管网,使城市日处理污水总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中水回用4万立方米/日。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以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城乡接合部为重点,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管理无缝链接、资源整合共享、功能人性优化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照“城市特色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提升村庄规划编制质量,严格执行农村庄点规划,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严格控制农民零散违规建房。以中心村为重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人畜饮水、农村道路等项目,建设垃圾收集、中转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继续加快推进临河、宁东、东塔等乡镇农民新居建设,加快实施宁东镇古窑子、东湾、清水营、回民巷4个村及新建新庄点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7000人的饮水问题。实施生态移民人饮配套工程,解决安置移民的饮水问题。农村饮水普及率达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50%以上,灌区30%以上的村庄和50%以上的新建农民住宅达到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宽领域、广覆盖的集采集、分析、预测、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平台。  

三、打造黄河沿线精品工程  

充分发挥灵武在沿黄城市带独特的地域优势,以滨河大道为纽带,综合利用堤、林、路、田、水等元素,大力开发利用滨河大道沿线天然湖泊、湿地等旅游资源,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形成横贯崇兴镇、梧桐树乡、临河镇的绿色经济增长带和生态环境保护带。加快建设黄河书院、世界水车博览园、滨河水岸度假区、新农村民居示范点等一批滨河路沿线精品工程,切实把滨河大道沿线建成“生命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特色城市线、生态景观线、黄河文化线”。  

    


专栏5:城建交通重点工程  

公路:灵武黄河大桥,新建、改建等级公路528公里,通村油路338公里。  

铁路:银川-西安铁路(灵武段)、宁东基地铁路网、太中银铁路灵武站至空港物流中心铁路支线、沿黄城市带城际轻轨灵武段等。  

民航机场: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新区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电影院、灵武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区住宅建设项目、宁东基地生活基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园建设等项目。  

黄河金岸:黄河书院、世界水车博览园、滨河水岸度假区等。  


    

第五章  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增长方式转型,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推进节电,加强电力需求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积极实施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节约环保的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其它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示范工作;禁止粘土砖、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强制性推行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积极推广节电、节水、节材新技术和新产品。倡导和推广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严把企业环保关口,严格落实自治区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建立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能耗指标公报和节能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行政事业单位能耗监督。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快工业入园、产业聚集,严格遵守国家和自治区高耗能企业准入政策,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大节能投入,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对重大节能工程、重点示范项目和高效节能产品予以财政资金支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指标任务。  

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充分发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带头作用,高标准建设灵武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以产品配套、废物利用为核心的园区内部中循环体系;强制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引导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集约型、观光型的现代化农业模式转变;制定实施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资源再利用的政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提高余热、余压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构建大水系格局,将东干渠与平原水库连通,西湖公园与东沟连通,促进城乡灌排畅通;合理开发利用山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全面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加快农村沼气池、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建设力度。到2015年,全市共建设常规农村水压沼气池1.5万座,推广太阳灶2万台,使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全部用户的5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0m3,规模以上工业污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水回用量占总污水处理量的8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降低到380m3  

三、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做好宁蒙水专项课题研发推广,探索农田退水、雨期洪水、地表洪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推广白芨滩治沙模式,推进荒漠地区治理。因地制宜构建适宜的沙生植被、荒漠植被生态系统,营造以灌木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带,积极谋划发展沙产业。围绕“黄河金岸”工程的推进,加快实施排水沟环境综合整治及滩涂湿地恢复工程,建成沿黄沟渠生态景观带。实施临河沿山、宁东镇清水营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农田保护、庄点绿化,展现塞上田园风光。山区以封山育林、围栏育草和矿区沉陷区植被恢复为主,有效保证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加强以灵武东沟为纽带的环城生态保护与恢复,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到2015年,完成人工造林15.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森林(含有林地、灌木林地)面积达到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禁止“两高一资”及落后工艺和产能项目的市场准入,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环境保护,加快矿井水治理。全力抓好工业废水达标考核,加强宁东基地各园区和市属羊绒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灵州综合工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等工业园区及临河、崇兴等重点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采用先进的脱硫除尘、固碳技术,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规范扬尘污染、噪声污染、异味污染、固体废物收费办法,推动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对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情况实施全过程监控,确保安全处置,推动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行“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行动,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完成水源地大型养殖厂搬迁工作。加大对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湖泊湿地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到2015年,城乡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第六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入实施办人民满意教育 “八项行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提高“两基”、“普高”水平,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到2015年,力争达到银川市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高中阶段和幼儿阶段免费教育,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率达到95%以上;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建设18所标准化幼儿园、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2所和回民高级中学、移民安置学校,继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全区有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名教研员,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争取国家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做大做强机电、化工、羊绒精深加工等骨干特色专业,不断增强服务灵武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针对空港经济区劳务培训,极扩大教育开放的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和东西部联合办学,尝试探索国际交流办学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将职教中心办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强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全力推进全民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以鼓励全面创业为促进就业的抓手,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全面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就业资金投入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等领域,培育创业带头人500人,中小企业2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创业带动就业3万人。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服务专项活动,出台落实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家庭服务中小企业,促进各类群体实现创业就业,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和下岗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健全就业培训体系,推进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开拓面向国家的劳务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对外输出。“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  

三、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任务,努力推进沿黄城市带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优抚安置等城乡一体化进程。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国家基本保障、企业补充保障和个人储蓄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基本医疗保险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扩大城乡低保、特困救助覆盖面,增强社会保障功能。实施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将针对全市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的养老补贴由55元提高到100元,将针对全市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的养老补贴由80元提高到200元。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重点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探索实施全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大病救助保险。力争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实现全覆盖,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以上。围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民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社区服务、福利服务特别是养老服务、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公共服务上台阶、上水平。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主题,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巩固和扩大双拥成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及民族进步创建活动,倾力打造民族团结和谐模范市。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应急救助储备库。  

四、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严格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收入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保、最低工资各项标准。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土地流转过程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使职工和经营者的收入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要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创业服务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财税政策,支持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做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工作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开发思路与模式,着力改善贫困人口和移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困难群体的脱贫致富步伐。全面落实自治区安排我市的移民安置任务,全力保障生态移民人均1亩地,每户1亩设施农业、住房54平方米;劳务移民每户住房48-54平方米。努力实现移民在我市住得下、留得住、能创业、富得快。  

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贯彻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抓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居住和养老等方面的救助机制。继续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开展生育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和二级干预体系,切实减少早生早育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化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实现国家、区、市、镇计算机四级联网。到201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育龄群众普遍享受初级生殖保健服务。  

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甘落后、奋发图强、敢于负责、勇于创新、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为建设文明、繁荣、宜居、和谐新灵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七章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抓手,坚持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为主题,努力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高新产业发展、创新企业培育、知识产权创造、创新平台搭建、创新环境营造”作为打造的重点,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依托宁夏山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羊绒研究院、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解决制约产业关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问题,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家、技术创新团队2-3家。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深入开展“星火科技12396”及农业科技110综合示范,推动科技信息进村入园到户。力争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二、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改扩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规划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完善社区、乡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及卫生监督所建设。加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网络建设,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强化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药品安全管理,推行药品“三统一”。加大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等卫生执法力度,杜绝公共场所重大卫生事故的发生。在全市中小学校布局建设校医务室,配齐校医,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治和健康检查。加强劳动卫生、职业病的防治及有害场所的监督监测和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市、乡、村三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到2015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达到4.5人,每千人医院病床数达到3张;70%的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深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城乡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市主要街区、居民社区、农村中心庄点,集中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休闲广场、配置农家书屋等。不断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加快建设市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以及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普及社区、村庄健身场地,配置体育健身器材。实施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传承,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和修复力度,建设恐龙博物馆。积极推进城乡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形成覆盖全市、技术综合、业务多样的广播电视传输网,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畅通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加快“争做全区县域经济排头兵、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进程提供人才智力保障。重视卫生、教育事业发展人才的引进。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技术群体带动,一个龙头企业一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撑,一个生产环节一名专家教授引领的目标招贤纳才。重点引进新材料、煤化工、生物技术、食品加工、羊绒、灵武长枣、羊产业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型高层次人才。建立羊绒、能源化工、长枣、羊产业等产业专家服务基地或博士后站,培养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高级人才;加强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产业创业创新团队,推进产业体系一体化集成服务;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分配激励、保障等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和氛围。力争到201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各类人才1000名,各类人才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0%,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才达到6000名,全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党政人才达到100名左右;培养产业领军人才10个,高层次技术专家100个,基层技术骨干1000个,产业技术能手1万个。  

五、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争创自治区级“平安市”和依法治市为抓手,加强普法教育,加强社区防范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抓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负责制,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处理措施预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关心支持驻灵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  

2.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切实抓好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和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经济行为的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工程,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对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积极防范和妥善解决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专栏6: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工程  

学前教育:新建18所标准化幼儿园项目。  

义务教育: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12所和回民高级中学、移民安置学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国家劳务培训派遣基地建设。  

共事业:城区儿童游乐园、乡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农村电影院、宁东电视台、乡镇文化站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  

卫生服务体系:疾控监督综合业务办公大楼。  

医疗服务体系:社区乡镇及村级卫生服务站设施等建设项目、市中医院翻建项目、市人民医院2#住院楼项目。  

社会救助体系:灵武市救灾储备库、城乡低保及特困救助项目、灵武市民族综合福利院、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程、创业促就业工程、解决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历史遗留问题。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抓住自治区扩大与国家合作开放的有力时机,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提高外商投向加工制造业的层次,引导外商投向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现代服务和现代流通业。大力支持优势企业与国际接轨,实施名牌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完善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加快探索建立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联动机制,强化企业在“走出去”中的市场主体地位,注重培养“走出去”的市场主体。积极借鉴吸收区外、国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模式和先进方法,引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探索建立新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按照“分类改革、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的要求,逐步形成政府与公共类事业单位管办分离、以事定费的新型关系。整合相关部门职能,统一管理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统筹协调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对各类公共服务机构行使培育、协调、监管的职能,为公共服务的培养与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积极采用委托、招标等外包服务方式,加强对公共服务质量的第三方评估,提高服务的质量,提升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继续加强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减轻财政债务负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保证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支出需要。坚持依法行政,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纳税人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主体补贴力度。  

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步完善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便民服务中心运作。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力度,严格依法审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和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灵武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业小额贷款业务。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建立完善信贷担保体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融资体系,创新贷款担保机制,全面盘活农村金融资源。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强经营管理,壮大资金实力,增加信贷服务品种,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大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每年定期召开银政银企联系座谈会议,建立政府对金融系统激励机制。鼓励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行公司债券并参股银行。  

六、进一步创新投资扶持政策  

建立重大项目补贴制度。设立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公开报批程序,明确补贴标准,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手段强力支持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加大对亿元以上工业、现代物流业、羊产业等领域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设立若干行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专项行业发展引导基金,强化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牵动性项目投入扶持,升级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鼓励和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继续解放思想,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大解放,从思想上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树立敢为人先的观念,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各级领导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认真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和银川市委关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全力突破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优化发展环境,增强项目吸引力  

坚持把治理和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工程来抓,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优化投资软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效能投诉制、效能考评制、政务公开制、执法责任制”等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建设文明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投资和经营者投诉机制,健全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加快建立覆盖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信用评价系统及失信惩戒机制;充分调动各界积极性,促进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有机联合,共同打造“诚信灵武”。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项目运行水平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产业链招商。围绕精细化工、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羊绒、现代物流、长枣、羊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抢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机遇,紧盯一批产业梯度高、集聚性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开展对口招商,打造承接洼地。按照连续建设、滚动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中央、自治区投资动向,深挖政策含金量,结合我市资源禀赋,瞄准未来发展,再延伸、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重大项目。尽快在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方面论证、筛选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搞好储备,力争建成投运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形成项目梯次跟进的格局。  

四、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监督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引导功能。重视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年度计划编制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分解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财政支撑体制。财政年度计划和长期资金的安排必须围绕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保证规划提出的投资需求能落到实处;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监督。提高规划的透明度,保障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建立规划的评估和调整机制。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机制,开展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严格规划的修改程序,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不可预见因素,须由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议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争做全区县域经济排头兵,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西部大开发、宁夏新跨越、灵武打头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全市人民要在自治区和银川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