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640181-101/2021-00499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1-01-13
责任部门 灵武市发改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所属“五公开” 决策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关于灵武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20211月13日在灵武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灵武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灵武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一年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和7%,位列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第96位、中国工业百强第85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第93位。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统筹调度,坚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市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控指挥部先后80余次研究部署“防、控、治、保”各环节工作,组建13个专项工作组9个指导组,一线抓调度、强督导、促落实。疫情防控前期,共设置防疫检查卡口25个、小区检查点155个,两轮大排查、大起底走访核查27.1万人,果断封控疫点5个,集中隔离935人,居民小区和校园防控工作机制被区市推广。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疫情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升,市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投用。制定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具体措施、疫情期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27条措施,落实减税降费、兑现援企稳岗、退餐补贴等资金10.06亿元,取得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二)强化创新引领,发展质量更高。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特色产业延链补链。转型升级有序推进。羊绒产业风险防范化解取得阶段性胜利,成功引进新澳集团承接中银绒业,32条生产线启动运行,国斌亚琦200万件羊毛衫等一批项目投产达效。循环经济产业实现提档升级,“三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再生资源集散基地、云耀10万吨再生铜、亿能200万台电子废弃物拆解等项目投产运行,35家企业入驻集散基地。现代农业优化升级。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五大基地”,打造10个田园综合体、20个特色产业园,梧桐树乡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列入2020年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灵武养殖基地拔地而起,吸引104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入驻,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饲料加工、彩印包装、病死动物及粪污处理等一批配套项目相继落地。服务业稳中提质。黄河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打响“唐韵古城、奇秀灵武”旅游品牌,“一核三带一廊六线多景”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加快滨河大道、下白路等生态旅游廊道建设,恐龙地质公园成功创建3A级景区,全年游客达235万人次,实现综合性旅游收入2.2亿元。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网上诊疗等业态乘势兴起,全年电商交易额达5.3亿元。繁荣发展夜间经济,规范建设6个特色早晚市。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规划建设5G基站367个,实现城乡光纤全覆盖,完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兴唐米业12万吨/年精米生产数字化车间认定为2020年自治区数字化车间,玉峰粮油华夏乐粮油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列入自治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项目。打造了抖音小镇、互联网数字基地、特色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设立4000万元科创专项资金,深化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院校创新合作,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型中小企业72家,29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2%。

(三)攻坚项目建设,发展基础更实。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狠抓复工复产,提速项目建设,出台《关于科学有序做好2020年项目建设开复工工作的通知》《灵武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全年共实施基本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16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8.3亿元,62个项目建成投产。争取第五中学综合教学楼、市医院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254个,上争项目资金11.4亿元。项目储备持续有力,谋划2021年基本建设项目138个,总投资3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亿元。招商引资力度增大,突出招商引资科学化、时效化,全市“走出去”29批161人次,“请进来”97批446人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134亿元,对接招商引资项目51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1亿元。

(四)坚持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更优。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达到12家,自治区级25家,国家级优秀示范合作社1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印发《灵武市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深化“不见面、马上办”改革,投资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办理,建成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1317项事项“一网通办”、1109项可不见面办理,253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360家,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五)统筹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更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道307东段拓宽三期、“东热西送”二期工程如期完工,国道211改扩建、城乡东线供水等工程加快实施,水电气暖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实施城市提升十大惠民工程,小区物业、城市停车更加规范,垃圾分类处置初现成效,城市景观层次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入选“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立足乡镇产业特色,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新建续建美丽村庄4个,完成危房改造427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乡公交体系实现村村通,白土岗乡被评为国家卫生乡镇。

(六)发力生态治理,防治成效更显。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年度任务96项,“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同发力、齐显效。建成区燃煤锅炉全面清零,实施华电煤场扬尘治理改造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8.1%、排名银川市第一位。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清零”专项行动,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实现社会化运营。实施黄河流域(灵武段)生态修复工程,入黄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黄河灵武段实现Ⅱ类进、Ⅱ类出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三减”示范区3万亩,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分别达99%和95%以上。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6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68平方米,绿化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

(七)倾力惠民利民,群众获得感更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59个扶贫项目建成投用,13个扶贫车间正常生产。贫困地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000元,全市1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404户1013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群众满意率达99.95%,圆满完成国务院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扎实推动就业增收。紧盯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35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9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城区学校规划建设,职教中心、第十小学投入使用,义务教育满意度达到96.8%,学前教育“5080”工作目标超额完成。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传染病防控救治等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其他社会事业。村级卫生室、老饭桌等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灵武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配备专职网格员129名,114个无物业小区实现“幸福物业”全覆盖。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新成效,宗教场所风格改造顺利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15个重点行业领域整治纵深推进,灵武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市”称号。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应急保障和防灾减灾救灾效能升级。

2020年是负重爬坡、承压前行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疫情带来市场消费信心不足、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仍未能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主导产业不强,现代服务业水平有待提高;重大项目接续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支压力较大;部分领域改革成效不明显,营商环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城乡发展不均衡,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够彻底,污染防治任务繁重等问题。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银川市委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扣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守好“三条生命线”,认真落实“一高三化”要求,构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争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排头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分析研判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立足灵武实际,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以上、8%以上,全面完成区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一)精准联防联控,全力筑牢生命健康保障防线。建立长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切实发挥卡口“外防输入”第一道防线作用。运用网格化、信息化等手段,完善突发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加大检查力度,管好进口冷链和物流,严防“物传”风险。守好“四区”、管好“四场”,落实重点领域和一线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机制。健全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统筹做好新冠疫苗配发接种,坚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调配、协调保障,确保企业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二)抓项目促转型,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延链补链,做大做强三大产业。推动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发展。聚焦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分拣拆解交易、绿色建材、再生资源精深加工等领域集中发力,实施兴捷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绿色化、瑞银再生铜铝制造电缆智能化拉绞等一批技改项目,确保晨宏年产20万吨再生铅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投产达效,建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项目(二期),力促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50万吨再生铜新材料产业园、华劲锂电池公司废旧锂离子电池综合循环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循环经济核心区。聚焦绿色食品加工业。围绕(灵武)西北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加快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奶牛服务中心等建设,力争蓝天乳业公司乳制品加工销售、亿美公司乳制品深加工三期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包装、物流、饲料加工、粪污综合利用等全链条贯通。大力发展高端肉制品加工业,力争伊赛集团牛羊肉加工项目落户我市。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品牌培育行动,开展粮食产业集群集聚行动,实施金双禾优质大米二氧化碳保鲜技术改造、兴灵油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推动粮食优质化生产。提质增效长枣加工业,加强灵武长枣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和应用,力促“好想你”灵武长枣深加工项目落地建设,提升灵武长枣栽培质量,巩固“中国灵武长枣之乡”的知名度、影响力。聚焦现代纺织产业。加快完成荣昌集团破产重整和嘉源集团破产清算,加强同依文集团等高端、知名服装企业深度合作,鼓励新澳集团等企业持续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羊绒纳规企业6家,力促羊绒产业焕发生机,培育打造全国知名现代纺织业品牌,重夺“羊绒产业名城”品牌优势,着力打造现代纺织产业聚集区。

集成发展五个特色产业板块。科学规划发展新型材料产业。规划建设3万亩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宁东基地化工基础原料,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专属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纤维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布局发展精密铜箔、太阳能发电铝材等高端材料,引进实施清源工业废盐综合利用,力争美富特绿色化工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延链补链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挥火力发电企业供热、电力等生产要素作用,积极引进光伏、风电组件、配件等配套企业和维修保养等服务企业。确保韩家沟100MWp光伏发电复合、灵武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华电宁东四期农光互补、分布式复合光伏发电等项目快速推进。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高标准建设灵武养殖基地,加快建设农垦贺兰山牧业第二奶场、塞上牧原奶牛养殖场、晟丰源奶牛养殖场等重点项目,推广养殖环节物联网应用模式和智慧大数据平台等畜牧养殖应用系统,深入推进牲畜良种化。建设高标准长枣示范基地,与“好想你”“碧桂园”等商业集团合作,加快建设东北部万亩优质长枣基地,打造长枣田园综合体。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稳定,打造高标准农田1.3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现代农业“五大基地”为依托,重点打造郝家桥设施蔬菜、梧桐树黄河金岸露地蔬菜2个核心产业带巩固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园,打造“五优”蔬菜基地,发展外向型农产品销售体系。发展区域协同型优质饲草基地,与周边省区合作,新建规模化饲草配送中心,健全饲草料社会化供应服务体系。加快编制沙产业发展规划,筹建沙产业研究院,鼓励沙区种植沙生经济作物,开展沙区育种,着力发展沙漠田园综合体,开发利用沙地30万亩多元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善“一核三带一廊六线多景”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建设智能化游客服务中心,着力打造水洞沟5A级、恐龙园3A级旅游景区、溪上青青草基地等旅游景点、滨河大道沿线田园风光旅游产业带。巩固提升灵州古城游览区,加快明长城文物保护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建设,开发“夜游灵武”品牌路线,打造古风与现代融合的多元旅游业态吸引更多游客“进入式”消费。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繁荣活跃商贸物流业。举办商贸文化周、特色商品展等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观光小吃街,实施老字号振兴行动,积极引进品牌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实现吃在灵武、住在灵武、游在灵武。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晨洋物流、庆达仓储等配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临港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建设西部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抢抓“新基建”发展契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抓功能提品质,全力推动城乡协调联动发展。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几”字湾城市带协同发展机遇,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临港经济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国家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排水防涝和雨污分流、城区道路修复等项目建设,实施灵武农场和国道307农场段沿线环境大整治工程,改造提升城乡接合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临河民俗文旅和康养小镇、梧桐树精品农业观光小镇、崇兴现代集贸小镇、郝家桥现代农业田园小镇、白土岗草畜产业小镇、马家滩新型工业小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集中连片美丽宜居示范乡村。

(四)抓改革优环境,全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围绕保市场主体,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毫不放松抓招商引资。紧盯京津冀(北京)、环渤海(山东临沂)、长三角(苏州昆山)、珠三角(深圳广州)等重点区域,紧盯中阿博览会、厦洽会、闽宁协作联席会等各类洽谈会重点活动,紧盯国内外500强、行业500强等重点企业,储备重点招商项目24个,力争中粮饲料18万吨反刍饲料生产线、盛都高端彩印包装等16个签约项目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推进高质量创新转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中小企业15家。力争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30%以上,争创自治区县域创新改革试点。开展“智汇灵武,才俊兴业”行动,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运行机制,探索完善“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增进与高精尖缺人才合作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一码通办”“一证通办”。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优化银企融资对接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降低贷款综合成本。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和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完善运行机制,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

(五)抓生态重防治,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抓好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农田、城市、沙漠“七大生态系统”治理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推进“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完成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煤场扬尘治理改造、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向银川市集中供热厂内技改二期等项目,巩固“散乱污”企业治理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实施黄河灵武段全流域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银川都市圈东线供水、“互联网+城乡供水”等工程,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85%,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确保入黄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Ⅳ类以上。健全土壤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青圣危废综合利用、有机肥厂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率均达100%。

(六)抓保障惠民生,全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全力保基本民生、居民就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有效结合,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持续推进“双创”活动,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持续抓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落地,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第七中学、第十一小学项目,完成第七、第八幼儿园建设及市一中、二中校舍节能改造,全面消除城区“大班额”。深入实施“健康灵武”行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疾控中心实验室,完成市医院迁扩建、中医院改扩建、市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市”。全面加强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和“灵盾工程”,实施“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八五”普法教育、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安全治理。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迎难而上,求真务实,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为开创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不懈奋斗。

灵武市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和2021年预期目标

指  标

2020年计划增长速度%

2020年绝对量(亿元)

2020年增长速度%(预计)

2021年绝对量(亿元)

2021年增长

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

6.5


5


7以上

工业增加值



5


7以上

#市属

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


-10.5


8以上

市属固定资产投资

12


3


8以上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


0.16


4.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3


7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


7


8以上

名词解释:

1.“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三大功能区:指羊绒产业区块、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区块、临港产业区块。

4.现代农业“五大基地”:指以梧桐树乡、崇兴镇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临河镇、东塔镇及各园林场为重点打造设施林果产业基地;以郝家桥镇为重点,打造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白土岗乡、马家滩镇为重点,打造草畜产业示范基地;以郝家桥镇、白土岗乡为重点,打造移民增收示范基地。

5.一核三带一廊六线多景:“一核”是指灵武市区;“三带”是指黄河金岸景观带、乡村旅游休闲带、沙漠奇迹体验带;“一廊”是指历史遗迹探秘廊;“六线”是指宁夏沿黄旅游带自驾车精品游线、宁夏沙漠之旅自驾车精品游线、中部经典自驾游线、西部黄河风光自驾游线、东部人文情怀自驾环线、南部生态奇迹自驾游线;“多景”是指灵武十三景(水洞沟、水车园、甘露寺、枣博园高庙、兴唐苑、博物馆、镇河塔、大海子、白芨滩、长流水、恐龙馆、清水营)。

6.“一网通办”: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7.东热西送:华电银川“东热西送”集中供热项目采用长距离、跨黄河、大温差热泵技术,应用“互联网+智能”模式,将热能从华电灵武电厂输送至银川市主要城区、永宁县城、望远镇、河东机场四大区域约4000万平方米范围。

8.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9.“三减”:指减化肥、农药、减除草剂。

10.学前教育5080”:公办幼儿园在园学生比例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数占比达到80%。

11.“三条生命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12.“一高三化”: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调研银川市时提出,银川市要认真研究解决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一高三化”问题,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作为,在全区各项事业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做好表率。

13.“1535”生态经济体系:打造千亿级产业强市;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引领区、循环经济核心区、现代纺织产业聚集区、西部现代物流集散区、东部产业转移高质量发展承接区“五个区”;做强做大循环经济、绿色食品加工、现代纺织“三大产业”; 做优做精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质高效种养“五个特色产业板块”。

14.“四区”:指社区(乡村)、园区、厂区、校区。

15.“四场”:指养老机构、精神卫生机构、福利院、监狱(监管场所)等特殊场所。

16.“五优”蔬菜基地:品种优、品质优、价格优、技术优、管理优蔬菜基地。

17.“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18.“周末工程师”:是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通过事先联系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国家和单位技术、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为民营经济和各类企业提供各种无偿和有偿服务。

19.“候鸟式专家”:是指从较远的地方请来相关专家,针对一些小微企业的具体困难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在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

20.“放管服”改革: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1.“四尘”:煤尘、烟尘、扬尘、汽尘。

22.“五水”: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

23.“六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

24.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25.“枫桥经验”:指浙江省绍兴市关于社会治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经验做法。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