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灵武市综合执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创新工作方式,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荣获2024年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坚定理想信念追求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局党组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交流研讨3次,组织集中学习26余次,党组书记讲党课1次,各支部书记讲党课4次,邀请纪检监察组组长开展专题辅导1次,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专题学习11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1场,学习典型案例3次,开展“典型案例大家谈”8次。领导班子查摆问题6条,班子成员查摆问题12条,各支部班子查摆问题6条,党员人均撰写心得体会5篇以上。二是科学谋划部署,统筹推进年度工作。制定《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等文件,压实责任链条,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融入党建工作全过程,持续深入推进。三是压实主体责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召开党组(扩大)会议部署意识形态工作4次,开展舆情研判1次,上半年上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台账45条,报送季度风险防控进展及舆情研判报告8份。四是扎实推进信访矛盾化解工作。聚焦噪声扰民、非机动车管理、文明养犬等群众关切问题,成功化解信访矛盾7起,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五是践行执法为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深度转化为惠民实效,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解决庙前街废弃餐车清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5项。
(二)强化法治意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规范执法程序,提升办案质量。上半年共审核行业主管部门移交线索18件,退回5件,转交直属执法中队10件、乡镇3件。召开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会5次,审核归档简易程序案卷86件(罚款5970元)、一般程序案卷2件(罚款22000元)。法律顾问参与合同文件规范审查3次、合法性审查4件、案件咨询讨论7次。二是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起草《灵武市综合执法局合法性审查目录清单》,明确审查事项和标准,推动审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落实会前学法5次,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宣传品50余份,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法律法规天天学”专栏,发布普法信息48篇。四是完成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编制。梳理我局需要收回及下放的执法事项,依法依规提出意见建议,保障职责调整合法合规。
(三)深化市容环境治理,持续优化城市整体形象
一是规范流动摊贩管理。春节期间在高庙小广场设置50个春联临时摊位,与经营者签订“摊前三包”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二是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规范店外经营3400余处,清理流动摊点2200余处、橱窗广告700余次、乱堆乱放900余处、破损条幅彩带250余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3200余份。统一更换便民市场“摊前三包”导向牌9块,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针对庙前街闲置餐车长期占道问题,联合公安交警、公证部门依法实施物品保全并强制搬离;开展餐厨垃圾收集容器规范整治行动,下达《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物品通知书》13份,暂扣收集容器26个,行政处罚3户。四是加强扬尘治理。查验渣土、商砼车辆通行证35车次,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13份,立案查处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5起。办理各类准运证及道路挖掘证共计264张。五是推进文明养犬管理。办理电子犬证8个、年审换证4个,上半年集中捕捉收留流浪犬11只。六是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检查。联合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对5家餐饮单位进行油烟监测,督促安装净化设施,严禁露天烧烤,共同维护良好经营环境。七是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移交整改工作。配合银川市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完成群众信访举报转办件2件。
(四)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扩大保洁覆盖范围,推动火车站站前广场、高铁站站前广场、镇河塔塔前广场、政务大厅广场及秦渠广场等重点区域保洁市场化运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251次,出动环卫工人2880人次、车辆245车次,清理垃圾430余吨。新建马家滩生活垃圾中转站,停运原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委托第三方公司检测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及土壤,保障环境安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二是推进精细化清扫保洁。巩固“网格化+微治理”模式,实行扫保一体与扫保分离机制,提高水扫作业频次,优化垃圾收运线路。2025年上半年累计清理垃圾杂物146.3吨、“三乱”广告6431处,擦洗城市家具31次。洒水车、喷雾车每日巡回洒水喷雾5次,遇沙尘、高温、杨柳飞絮等天气增加洒水喷雾频次,减少道路扬尘污染,确保城区道路洁净、空气质量稳定达标。三是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场运营。安排专人管理,定期平整、覆土,确保场内整洁规范。累计出动人员102人次、装载机51车次,消纳建筑垃圾12573.95吨。四是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监管。定期检测地下水,规范处理渗滤液,保障渗滤液处理站稳定运行,防止环境污染。五是加强水系边坡环境整治。开展东干沟城区段水域周边集中清理1次,出动人员60人次、车辆2辆,清运垃圾2.5吨。
(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一是建成分类处理体系。上半年累计焚烧发电处置其他垃圾34775吨,卫生填埋其他垃圾608吨,收运处置厨余垃圾2866吨,回收可回收物25521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44.94%,资源化利用率72.11%。二是完善分类设施配置。新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房3座,配备四分类垃圾桶80个、电动三轮四桶车3辆;农村投入17.32万元购置环卫设施和宣传品,逐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三是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请实施灵武市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示范项目,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印发2025年垃圾分类宣传方案,结合“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75场,农村开展大型活动3次、入户宣传281次,覆盖3415户。
(六)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推动服务功能提档升级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实施“穿越千年点亮盛世”2025年春节氛围营造项目、西昌街北延伸段路灯维修改造项目、灵武市第七幼儿园门口辅路路灯及安全围栏采购项目,安装更换路灯、隔离围栏、柱灯等设施,改善城区照明和安全条件。新增U型防护桩28个,整改不达标防护桩17个,优化灵州广场人车分流。全面检修公厕和音乐喷泉,合理设置喷泉开放时段,满足市民休闲需求。二是加强市政精细化管理。开展常态化巡查维护,及时更换故障电缆、窨井盖等设施,保障主干道亮灯率95%以上、窨井盖完好率98%以上。疏通下水管道120米,更换故障电缆740米,修补塌陷道砖,保障市民出行便利。三是提升防汛应急能力。实施2025年城区雨水井及雨水支管清掏疏通项目,修订内涝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配备爆闪灯、防洪挡板、橡皮艇等设备,开展防汛培训,提升城市内涝应对能力。四是细化创城举措,改善市容环境。通过“日间+夜间巡查+12345平台”机制,及时修复破损墙体、排水设施、道牙道砖,保障市政设施良好运行。上半年完成创城整改回复5次,上报整改报告2期。
(七)深化政务信息公开,推动案件办理工作提质增效
2025年上半年,通过“12345”热线、微博、微信、抖音、人民网留言板等平台,共受理市民投诉657件,其中“12345”转办件650件,网络平台投诉7件,均已及时办理并反馈。通过宁夏“十公示”系统公示行政处罚案件3件,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政务信息38条,微信公众号发布党务政务信息330条,微博发布信息248条,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3条。其中,“共享电单车‘换新’亮相街头”等工作被宁夏日报、银川发布、美丽灵武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7篇次。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加快城市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2025年上半年共投入1633万元,实施50万以上重点项目6个,50万以下零星工程9个。通过调研、走访、实地踏勘等多种方式,提前储备项目3个。全力争取专项债项目(灵武市静脉产业园项目)1个,总投资1.87亿元,谋划实施灵武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填埋场及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840万,有效解决我市建筑垃圾处置难题。
(二)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第三方监管,压实管理责任,定期巡检,开展应急事故演练。2025年上半年一污厂处理污水376.34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理4362.57吨;二污厂处理污水278.28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理3286.69吨;三污厂处理污水2.81万吨;四污厂处理污水75.09万吨。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全部无害化处置,污水处理率、污泥处置率均为100%。中水回用175.01万吨,中水回用率达46.50%。
(三)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2025上半年累计焚烧发电处置其他垃圾34775吨,卫生填埋其他垃圾608吨,收运处置厨余垃圾2866吨,回收可回收物25521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44.94%,资源化利用率72.11%。
(四)多措并举开展清雪工作,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春节前夕我市遭遇特大降雪,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我局提前部署、迅速行动、全员上岗,调用雪滚车、装载机、撒布机等各类机械设备25台,492名环卫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连续多日开展清雪除冰工作,实行轮班作业,“人休车不休”,高效完成任务,确保群众出行安全畅通。
(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
建立执法、环卫、广场公园等部门联动机制,依托环卫工人日常巡查优势,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问题及时发现、信息快速上报、执法有效衔接,形成“环卫巡查上报、执法迅速处置”的协作模式,提升执法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2025年上半年,共处置环卫人员反馈问题171起。
(六)规范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提升处理效能
制定《灵武市餐饮企业餐厨垃圾收集服务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推动收运企业与餐饮单位签约,商户和单位食堂按要求将餐厨垃圾投放至指定地点,由第三方统一收运,做到应收尽收、日产日清,防止餐厨垃圾直排管网。执法队每日整治店外餐厨垃圾桶摆放行为,依法查处违规商户。
(七)补缴环卫工人养老保险,切实保障合法权益
为保障环卫工人权益,化解信访问题,我局提请市政府同意后,会同市人社局、财政局精准核实人员名单,依法依规开展补缴工作。目前已完成5批次242人的养老保险补缴。近期排查出符合补缴条件5人、退缴条件219人,已于2025年4月18日报市政府,待专题会议和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组织实施。
三、存在问题
(一)设施设备不足,工作开展难度大。一是第一污水处理厂部分设备老旧,急需更新。二是环卫机械车辆数量不足,部分车辆老化陈旧,背街小巷及部分人行道无法实行全覆盖机扫,垃圾收运频次低路线长,无法及时收运垃圾,影响环境卫生水平。
(二)区域建筑垃圾治理成效有限。乡镇建筑垃圾偷盗、乱堆问题频发,整治后易反弹。受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限制,监管难以覆盖全域和全时段。群众规范处置意识薄弱,常将装修及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增加环卫企业收运处置难度,且缺乏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理场所和设备。
四、下一步计划
(一)深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根基。提高理论素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补足党员的思想之基和精神之钙,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坚持真抓实干,推动管理提质增效。一是持续整治市容秩序。规范便民市场经营,定期开展交通秩序、建筑工地、大气污染等专项整治。加强共享单车企业监管,严查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整治流动摊贩、店外经营、露天烧烤、违规倾倒、道路遗撒及犬只管理等问题,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组织2025年下半年便民临时摊点抽号,方便西瓜销售和市民消费。二是提升精细化保洁水平。重点整治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卫生薄弱区域,健全环卫管理制度,强化清扫、保洁、清运全过程管理,突出主次干道保洁绩效,加强机械清扫力度,优化薄弱时段和路段管理,提升环卫整体效能。
(三)强化防管并举,落实安全稳定各项举措。一是加强重点行业安全整治。开展“九小”场所、商圈、夜市、学校、流动摊点、建筑工地、垃圾中转站等重点区域安全隐患排查,规范门头牌匾审批,整治影响消防通道的金属栅栏、违规门改窗等问题,强化早晚市、流动摊点食品安全和燃气使用巡查。二是强化市政设施管护。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维修故障路灯、破损排水设施,确保亮灯率、窨井盖完好率达标。加快推进城区污水管道清淤和维修项目,完成排水设施清掏、防坠网安装、塌陷管道更换等工作,保障汛期排水安全。对接住建部门,推进市政管线老化更新项目申报,更换高频故障路灯地埋电缆。三是做好信访维稳接待。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落实稳控措施,引导群众依法文明反映诉求,及时办理网络平台及“12345”热线转办件,确保群众投诉高效回应、妥善解决。
(四)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创新驱动见行见效。一是提升污水处理厂管理水平,围绕我市“1535”生态经济体系,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确保全年污水处理率、污泥处理率均达100%,中水回用率超50%,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立项实施灵武市枣博园三期及上元名城B区西侧公共厕所新建项目、灵武市高庙街公共卫生间改造项目、灵武市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优化城市公共环境,保障特殊群体权益。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实施。加强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对接,推进灵武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填埋场及生态修复项目、灵武市综合执法局生活垃圾清扫转运车辆更新采购项目等项目建设进度,依法依规有序推进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