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11640112MB16479736/2022-00514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2-10-26
责任部门 灵武市审批服务管理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所属“五公开” 结果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灵武市2021年度“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及2022年度重点改革任务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2021年以来,在区市两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灵武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为努力建设政策更优、审批更简、成本更低、服务更好、监管更准的一流营商环境作出了积极努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排头兵建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整体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1.强化组织领导。聚焦市场主体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拔钉子、攻难点,印发《2021年灵武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灵营商指挥办发〔2021〕11号),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分工,健全部门联络机制,10个牵头部门全面负责,认真履行职责,拉条挂账,扎实推进改革任务的落实落地,12个配合部门紧密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推动改革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2.加强宣传培训。在政府门户网站、“美丽灵武”微信公众号开设营商环境宣传专栏,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解读、惠企政策、动态信息等。安排专业人员对全市8个乡镇(街道)和85个村(社区)民生服务代办点进行了集中培训和上门培训。积极联系自治区对口部门和市委党校,筹备举办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业务专题培训班。

3.聚焦评价评测。灵武市在2020年全区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中排名第五,但与银川市三区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市充分应用《自治区营商环境年度评价报告(2020年版)》,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赴自治区、银川市对接,请教欠佳指标具体不足之处,查找漏洞与短板,谋划整改重点和难点,形成《灵武市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报告(2020年度)》,持续对标对表,促进相关问题整改提升,全力做好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

4.狠抓督查检查。紧紧围绕改革任务落实,对10个改革任务牵头单位开展全方位督查督办,对各成员单位任务落实情况及档案准备工作进行了集中督查、日常督查、走访调研和上门指导,合力破解影响市场活力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确保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顺利开展,对政务大厅、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办事大厅(窗口)的服务质量、服务规范、服务热线使用、氛围营造等进行了明察暗访。

(二)营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提升企业满意度、获得感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全流程时限缩短至3个小时;启用个体登记智能自动审批机,申领营业执照时间缩减至十分钟;持续扩大“政银合作”服务范围,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行“一业一证”改革,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的问题。截至目前,新增市场主体2892户,其中企业新增687户,其中企业网办率95.2%,“秒批秒办”1216件,秒批率达89.28%

2.提升建设项目审批便利度。印发《灵武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21年工作要点》,多次组织召开灵武市2021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会和审批管理平台应用培训会。印发《灵武市优化新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取消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和勘察设计合同、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等备案事项,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及实施区域评的生产建设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2021年73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项目审批,完成率100%。

3.优化不动产登记。推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新模式,推广使用经过CA认证的不动产登记电子证明,优化财产登记流程,建立综合窗口,实行一站式办结,压缩财产登记时限,实现0.5天内办结,有条件可实现即时取件。目前已通过“互联网+”不动产受理各类不动产登记2200余件。

4.优化纳税服务。创新“蓝精灵”e课堂,精准辅导深帮扶。收集纳税人涉税问题,归类分析,自制税费宣传系列小视频,以“大课堂+小教学”“线上+线下”模式,宣传税收政策和纳税操作。组织“蓝精灵”专家团队,走进辖区内各产业园区,开展“订单式”专题培训。今年,线下走进产业园区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专场培训共5次,参与人数360余人次;线上直播课堂8次,观看互动970余人次;自制《小强带你办税费》短视频9期。

5.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设立“跨省通办”专窗,共跨省通办527件,区内通办295件;梳理公示灵武市第一批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目前已告知承诺办理600余件;依托银川市“一网通办”综合服务平台,部署上线344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1269项事项“网上可办”,1108项事项可“不见面办理”。

(三)营造规范有序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6.优化供电服务。借助“互联网+供电服务”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零证办电”“无纸化办电”;推广“扫码用电”新应用和“共享电源”新设备,并通过积极打造“共享电源”示范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人-物-网-电”贯通的数字经济新业态。

7.优化市政接入服务。推行网上报装,完成大厅受理与电子政务审批对接,根据用户需求,将服务前置;优化获得用水耗时,将原有10天优化为7天,优化施工方案,将工程成本控制在2万元以内;优化获得用气流程,将“工程验收”与“开栓通气”合并,提高服务效率。

8.便利企业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截至2021年10月,各项贷款余额242亿元,灵武辖区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共48家,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9亿元,给予贷款支持企业的就业人数7145人。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累计放款2.08亿元,放款人数3949人,授信金额2.2亿元,授信人数15492人。

9.优化政府采购。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行动,全面推广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交易,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效,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着力治理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对全市采购主体近4年达到公开招标限额以上的所有政府采购项目进行检查,营造风清气正、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政府采购环境。

10.优化招标投标。创新保证金支付方式,推行银行保函、担保公司保函、保兑支票、银行汇票或者现金、支票、保证保险等合法形式提交。全面推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依法必须招标的交通和水利工程项目等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有效降低招投标成本。

(四)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铸就利企发展良好氛围

11.便利企业退出。对简易注销的企业进行全程指导,提供“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次填报、一站办结”服务,简易注销实现0.5个工作日内办结,税务注销即办率达99%以上。开展清理空壳企业“净企”专项行动,将175户企业和9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定吊销营业执照。

12.增强合同执行质效。持续深化“只跑一次”改革,健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站服务”集约化诉讼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合同执行质效。今年1-10月,共受理合同案件4378件,结案3499件,平均审理时间44天,同比缩短10天。

(五)营造公开透明监管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发展预期

13.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稳定就业岗位,加大企业用工侵权执法力度,规范劳动市场秩序。截至2021年10月底,共为76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资金28.46万元,稳定岗位676人,为2家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发放补贴资金543.35万元,稳定岗位645人;发放创业贷款78笔4951万元,培育创业实体543个,创造新岗位1053个,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人数2337人;收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2700.21万元,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银行保函1023.08万元,退还保证金2262.62万元。

14.构建公正规范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2021年以来,完成内部双随机抽查50次,共抽查市场主体907家,开展部门联合检查工作22次,检查经营户170户,“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动实现跨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全覆盖,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六)营造宽松有序创新环境,凝聚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15.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开展专利、商标、商标代理专项整治行动,共抽查26户企业,商标18户,商标代理2户,专利6户;开展侵权假冒商品集中销毁活动,销毁商品涉及40多个品种,案值近4万余元;开展灵武长枣、“宁夏枸杞”地理标志和“中宁枸杞”证明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拆除含“中宁枸杞”字样装潢3条,没收外购“中宁枸杞”“宁夏枸杞”包装袋300个。

16.营造包容普惠创新发展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或技术合作载体,建立科技创新平台27个。围绕“三大产业、五个特色产业板块”组织22批次招商活动,2021年签约重点产业链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228亿元。向企业兑付2020年惠企政策奖补资金2040万元,其中向16家招商引资企业兑付2020年各类产业奖补资金1496万元,有力减轻招商引资企业各项成本。

二、工作亮点

(一)“百事通办”让群众幸福满满

今年以来,灵武市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为导向,不断增强乡镇(街道)为民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无差别受理、一站式办理。实现基层政务服务“百事通办”零距离,擦亮“四个百分百”金色政务服务名片,切实提升基层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优化设置服务机构,实现百件事“进一门”百分百可办。新设立副科级民生服务中心8个,完成近百个民生服务场所标准化提标升级改造,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柜台服务,实现“群众点餐,代办员上菜”的新服务模式,公安户籍、人社、民政等领域122项事项可就近办,基本实现进一门办成百件事。今年以来,乡镇(街道)共计网上办件4.7万件,其中村(社区)代办1.1万件。

完善赋权承接机制,实现百件事“找一人”百分百会办。联合民政、人社、医保、残联等部门,对37项赋权事项流程再造并部署上线,在全区首先推出村(社区)受理、乡镇审核办结、结果推送赋权部门模式,系统运行3个月,共计办件3500余件。启用乡镇(街道)审批服务专用章,使群众办事“只盖一枚章”,解决困扰乡镇(街道)群众办事多跑路的问题。多次安排专业人员对全市8个乡镇(街道)和85个村(社区)民生服务代办点进行了集中培训和上门培训,培训近1000余人次,常态化业务指导,基本实现窗口、代办员人人都是“百事通”。

打破地域阻隔,实现百件事“串一线”百分百通办。设立综合导办窗口,提供代办、咨询、查询、填表、申报、领取结果等一站式服务。设置综合窗口,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新模式。打破户籍限制,实现全域无差别受理。针对非户籍居住地的城乡居民,开展就近受理、代办服务。为外来流动人员提供跨省通办、跨区域通办服务。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就近“跨乡村通办”“跨乡村(社区)无差别代办”。今年以来,共计完成掌上养老认证2.2万余件,其中跨户籍无差别认证近8000件。

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实现百件事“留一份”百分百满意。建立完善乡、村、队、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代办员、网格员全覆盖优势,全面推行上门办、预约办、掌上导办、红色代办等“百事通办”特色服务,打造“百事通办”10分钟便民服务圈。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立代办员奖惩机制,将代办服务效能、满意度与村(社区)两委评星定级和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代办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增强群众满意度。今年以来,线下评价5064次,好评率达100%。

(二)“蓝精灵”为纳税人带来智慧服务e体验

今年以来,灵武市聚焦纳税人需求,以“蓝色税务,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展现灵州风采”为主题,积极拓展“蓝精灵”纳税服务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创新“蓝精灵”e课堂,精准辅导深帮扶。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税收时代要求,组建青年讲师团队,以“大课堂+小教学”和“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微视频、网上直播课、云指导等e课堂。组织线下“蓝精灵”专家团队,深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纳税学堂专场培训5次、360人次参与,政策类专场培训5次、450余人次参与。自制《小强带你办税费》短视频9期,线上直播课堂8次,观看互动970人次。

搭建“蓝精灵”云平台,问计问需解难题。在办税大厅开设“智慧办税体验区”,通过设置“大预审+大联办”快捷窗口,创新性开展“内外联动+专人辅导”,即专窗配置内外网机和专属辅导人员服务模式,实现内网外网办税无缝衔接,节省办税时间近30%。利用微信群、钉钉群等征纳互动平台,搭建“蓝精灵”云平台,设置专岗入驻税企征纳群,对纳税人提出的政策咨询或电子税务局操作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回应、远程辅导,进一步提升办税体验。

打造“蓝精灵”税e站,优化服务促发展。依托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开设“纳税人之家”,运用大数据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办税。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零距离、家庭式的服务,让纳税人有“家”一般的归属感。安排业务骨干驻守自助办税服务厅,对纳税人使用电子税务局或自助办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就地安排“税务小讲堂”。通过在线演示、远程连线、政策讲解,切实解决纳税人反映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积极做了一些工作,也付出了一些努力,但与自治区、银川市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要求,与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营商办设在审批局,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多项改革职能全部集中由审批局(营商办、工改办)承担,人员力量尤为紧缺,现有人员力量远不能满足群众和企业的办事需求和推进各项改革任务。

二是宣传氛围不够浓厚,企业群众对相关政策内容知晓率偏低,惠企政策精准投放和落实较难。对重大项目主动服务、全程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服务企业精细化程度不足。

三是部分成员单位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缺乏行业领域内政策深入研究,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认识有待提高,需上级业务部门加强培训指导。

四是缺少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资金支持,宣传推广、培训学习等工作开展无相关专项经费。

四、2022年重点改革任务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更是我们砥砺前行、开创新局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在区市两级部门精心指导下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树立“目标决定方向,开局赢得全局”的冲刺意识,须臾不可放松,一刻不能停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奋力突破、再上台阶。做好2022年工作,要着力在以下七个方面求突破见实效:

着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求突破见实效。项目是当前发展的“压舱石”,更是长期增长的“铺路石”。我们要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实干导向,切实把握投速、投量、投向、投效,以投资驱动、项目拉动,实现“三百”目标。实施重点项目提速行动。按照春季比开工、夏季比进度、秋季比成果、冬季比储备、全年比增长的总要求,强力推进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五个一”项目工作机制,签订任务书,排出时间表,加强督查调度,做实项目前期,确保一季度60%以上项目开工、二季度全部开工,所有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灵武实际,围绕重点产业,科学谋划包装一批投资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四争”力度,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计划盘子,上争项目、转移支付资金达到23亿元以上。加强项目储备管理动态调整,确保项目储备库常年保有量在100个左右,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实施精准招商提质行动。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举办产业专题推介和集中签约活动。围绕三大产业、五个特色产业板块、“三新”产业等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生态化招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带动关联企业跟进投资,打造资源就地开发、能源就地转化、材料就地增值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动加工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产品从初级向高端转变、产业从前端向全链条转变,让企业来灵投资心情好、有钱赚、能发展。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点对点”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实效性,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落实涉企经营许可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企业开办全流程控制在3小时以内、网办率达到95%以上,让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办理、审管联动,政府投资类、一般社会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分别控制在60个、40个工作日内,把灵武打造成为投资的洼地、兴业的旺地、发展的高地。

着力在推进产业强市上求突破见实效。发展不足是灵武最大的市情,破题之策在于产业振兴。我们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编制一套完善的产业规划。对照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在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为项目合理布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形成一套高效的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抓好项目谋划建设、招商引资、政策落实、技术人才保障、金融支持等工作,形成推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真心实意解决好企业发展面临的招工用工、融资等突出问题,支持企业技改扩建、并购重组、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火车头”作用。建立一套适用的政策体系。认真研究国家及自治区、银川市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循环经济、绿色食品加工、现代纺织、新能源、新型材料、高质高效种养、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产业配套政策。推动一批创新型成果转化。深化与天津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力争全市技术成果转化交易达到1.5亿元以上。积极推进奶牛胚胎繁育等新技术应用,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8%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名特优新产品。树立产品质量标杆,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在纺织、肉奶、瓜菜、粮食、长枣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好东西有好市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举办“夜灵州·潮生活”等主题促销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全民电商节”等活动,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企业4家以上,扩大灵武消费品牌影响力。抓好一批示范性重点工作。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推进建设新华桥粮食小镇,创建“五优”水稻生产基地2万亩,打造国家优质大米基地和全国商品粮基地。深化与“好想你”等品牌企业合作,培育自治区级优质长枣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农业饲草料应急储备中心、农垦贺兰山奶业公牛育肥场、玫香伟业生猪养殖场等项目。实施旅游发展“六项工程”,完善景区休憩驿站、通信网络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推进恐龙地质公园景区提升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繁荣活跃商贸物流业,培育2-3个15分钟便民消费圈,改造提升2个特色街区,推进晨洋物流配送中心、横山货运场站、城乡综合停车场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力促中再40万吨废钢项目全面投产达效,实施固废综合利用一体化、瑞银10万吨再生铅酸蓄电池等技改项目。提质升级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中粮年产18万吨饲料、天津艺虹环保包装智能工厂建设,力促蒙牛乳制品生产、亿美乳制品深加工三期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全面振兴现代纺织产业,推进舜昌亚麻3万锭亚麻湿纺及4500万米纺织面料印染、爵派尔200万件羊绒针织等项目投产达效。扩规提速打造新能源基地,重点实施宝丰、华能等集中式和国能、神华等分布式光伏项目,抓好华电200MW共享储能电站等氢能、储能、风能项目。科学规划发展新型材料产业,推进与宁东基地协同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实施年产50万立方米聚氨酯复合轻集料项目。

着力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求突破见实效。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是每个灵武人的向往。我们要坚持精致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唐韵古城的内涵、品质、实力。统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质量编制高铁新城建设方案,启动307国道农场段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临港铁路专用线、灵胡路立交桥、307国道与大枣线交叉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北区配套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上元名城三期、新区改善型住房等项目。提升东盛街、中兴街等13公里道路排水防涝能力,扩容改造生态纺织园综合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实施城区绿化提升和环境提升工程,推进城市小微公园、绿廊绿道建设,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庭院创建。融合提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建设5G基站18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处,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5辆。全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模式,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网格化城市治理。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落实机械洗扫+人工保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加大小区违章建筑、私搭乱建查处拆除力度,完善物业企业信用信息奖罚机制,零距离贴近社区居民需求,打通物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着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求突破见实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宁东一期灰场闭库项目,严抓餐饮、装潢等行业污染治理,严控道路运输、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实施边沟(水洞沟)水环境治理、排水总干沟疏浚等项目,强化河流断面水质监测预警,确保入黄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加强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养殖基地畜禽粪污无害化综合利用、青圣危废综合利用处置等项目,确保养殖基地消毒站、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用。严格排污单位清缴结算,加快推进可交易排污权入市。大力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中水回用项目。强化沙漠生态系统修复,沙漠治理3.5万亩,争创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全面落实林长制,抓好黄河河滩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积极谋划马蹄沟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临河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

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我们要坚持抓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抓好产业工人培育和技能提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优化教育布局,新建七中、十一小、十四幼,对二中校舍、一中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实施四中、五小等学校运动场改造项目。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水平,调整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做好“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社区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抓好疫情防控,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项目建设,争取实施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和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全面增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实施中心敬老院提升改造、殡仪服务中心、阳光御景康养等项目,新增城区社会化老饭桌5个以上,让老年人享有“床边、身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百姓大舞台、欢乐灵州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昌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改造提升村居文化服务中心10个,新建文化舞台10个。


                                                               灵武市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办公室

                                                                      2021年11月22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