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持续完善“城市大脑”功能,综合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能力,全力推进灵武特色智慧城市建设。
一、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突出思想引领,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不断深化理论武装,确保政治立场不移、工作方向不偏,引领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开展干部集体学习40次,观看教育片20次,交流研讨6次。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运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结合方式,组织集体学习25次、专题党课1次、条例解读29次,观看警示教育片10次,开展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大家谈”6次,梳理班子“不能干”清单9条。充分发挥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引领作用,结合民族团结、综合治理、环境整治等工作,组织党员及干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
(二)建立基础平台,强化数字化引擎动力。
建设完成灵武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形成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主要建设了1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一体化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打造了智慧灵武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包括灵武数据基础底座、地理信息平台、视频汇聚平台、全域安全指挥平台4大核心平台及城市运营、智慧社区、水务专题、数字乡村4个行业应用专题。截至目前,该平台共汇聚各类政务及社会数据204.88万条,治理、沉淀数据资源141.28余万条,向银川市共享交换平台申请各行业数据5万次,对接视频资源1875路。2024年,城市运营智慧大厅共接待国家级现场观摩1次,区厅级调研2次,市县各级领导调研14次,迎接客商观摩调研7次。
(三)加强统筹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新发展。
一是起草《灵武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集约建设、统一管理和集中运维,形成全市信息化建设“一盘棋”。二是加大“互联网+监管”工作推进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完善执法人员信息,加快上传行政执法数据,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市效能目标考核任务中。三是推进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工作,联合市委网信办对全市60多个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进行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党政办公楼政务外网安全防护手段,部署安全防护设备一套。
(四)提升工作质效,搭好服务群众连心桥。
一是加强统筹办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打造灵武市城市运营平台,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官方微博等多种诉求受理渠道充分整合,形成了“多个渠道收集办理、一个出口汇总分析”的工作机制,提供手机端和智能服务,实现群众诉求“随时查”“指尖办”。同时,设置智能派单功能有效简化案件受理处置流程,提高处置效率。2024年,预计受理城市管理类工单6156件,办结率100%。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市民诉求受理处置闭环链路。建立诉求处置台账和诉求分析研判、热点事项预警提示、重点诉求跟踪督办回访、不满意件退回重办等工作机制,2024年,12345热线预计共受理处置市民诉求23018件,办结率100%。灵武微博预计受理市民诉求各类事项共35件,办结率100%。三是强化追踪督办,提升办结质量。建立市民集中诉求问题排查机制,对市民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及诉求落实不力、推诿扯皮情况进行排查、跟踪,2024年,召开办理质效联系会议及协调解决会议3次,累计发送提示信息、督促办理信息等323条。
二、亮点工作
一是打造特色应用场景,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依托“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聚焦政府履职、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打造了服务全市公众和企业的便民小程序、公租房“一户一码”、沿街商铺“一铺一码”、统一集成门户、“统一报表”等多个便捷化、精准化、普惠化的标志性场景应用,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助力全市数字化转型应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是重点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循环闭环模式,通过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数据开发利用、构建应用场景矩阵、坚持数字化改革引领、提升各领域数字化履职能力等“五条路径”不断循环迭代运行方式综合提升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目前,已完成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汇聚各类政务及社会数据204.88万条,对接视频资源1875路,构建城市运营平台、全市便民服务小程序等多个应用场景矩阵,获得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奖补资金150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不足。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快,需要持续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支撑。目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还未建立,对智慧城市资金投入次数较少,与信息化迭代升级阶段性、周期性、持续性资金投入的需求有差距。
二是数据资源整合汇聚难度大。大部分政务数据由国家、自治区及银川市垂直管理,层层对接流程繁琐复杂,部分数据资源如全市人口全量数据、公安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数据因敏感、涉密等因素导致获取难度大。各系统平台建设标准及水平不一,部分单位信息平台大多为空平台、无数据,且已对接的数据多为静态表单数据,无法实时更新共享,数据整合难度大。行业部门数据联动能力不强,各部门更倾向掌握本领域业务需求数据,数据要素不全面,共享应用水平不高。
三是热线服务效率亟待提升。个别部门对于市民诉求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根据工单内容充分分析,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问题力度不够,市民诉求问题解决不够彻底。群众诉求办理不及时、一再督促不回复、办理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导致市民诉求未能有效解决,同类不满意诉求持续出现。
四、2025年工作谋划
(一)不断优化“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深化平台推广应用。
一是以全市“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一网统管”体系全面建设,重点推动智慧灵武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高效运行和推广应用,谋划打造全市政务外网数据节点。二是全面推进集成门户、城市运营平台、智慧社区、综合监控服务平台等应用场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向全市各单位开展培训,积极倡导运用平台开展城市运营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数字化方式提升政府运行、城市管理、便民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市民宣传普及,推广各便民利民小程序社会面应用。三是推动城市运营管理和联动处置工作,探索领导干部及相关单位动态入驻城市运营智慧大厅,以定点坐班和现场协调方式,开展群众关切热点难点事项调度处置、数据资源共享公用、应用场景研发建设等工作。
(二)持续打造标志性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转型。
一是建设政务信息化项目专家评审系统,实现项目立项、评审、备案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二是新增智慧灵武视频智能化监控点位,提升现有视频汇聚平台的智能化分析能力,增强对商铺、商场、零工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三是强化食品安全自动化监管,建设餐饮行业电子健康证自动化监管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电子台账系统,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四是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三)加大数据资源整合汇聚力度,不断释放数据价值。
一是完善“智慧大脑”智慧中枢。完善“物联感知城市、数联驱动服务、智联引领决策”的城市数字底座,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推动网格管理、城市事件、交通运行等数据对接上屏、多维呈现,实现“一屏观灵武”。二是以智慧灵武数据基础底座为依托,重点围绕各部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制定数据存储、治理及交换标准,建立数据资源对接清单,标准化数据处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鲜活性。三是持续推进视频资源整合管理,接入公安雪亮工程、中小学校、工业企业、重点社区等行业视频监控资源,深化视频智能算法分析,实现全市各类视频信息统一管理及智能预警。
(四)加强市民诉求落实解决,综合提升群众满意度。
发挥“电话线”一头连着广大群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直通优势,着力解决市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着力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优化机制流程,畅通群众诉求反映和解决的渠道,严格落实“一盯到底”工作机制,构建“分级受理转办、要求限时办结、每日汇总督办”的办理机制,着力避免市民诉求的“空转和回流”。二是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召开协调督办联席会、会同有关责任部门实地走访并现场核实等方式,推动各相关单位信息互通、配合协作、形成合力,研究解决市民诉求。并对处置情况再次进行跟踪、回访,形成闭环管理,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三是加强督办力度,细化完善12345热线服务评价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单位办件情况、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价考核和通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提升部门办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