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640181-111/2021-00189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1-09-28
责任部门 灵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所属“五公开” 结果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灵武市人社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社局坚持“民生为本、服务大局”工作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稳就业、强保障、优服务、防风险、提质效”工作主线,全体干部职工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推进,奋力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

一、重点工作

(一)“稳”字当头、提振就业创业,下好“保居民就业”先手棋。一是全力以赴稳就业。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优先任务,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9%,低于全区控制目标。组织实施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打出“发放倡议引导稳岗留工宣传、用工摸底精准就业帮扶、职业推介上岗就业复工、落实政策补助资金留工”系列稳就业帮扶组合拳,先后为76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资金28.46万元,为2家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发放补贴资金543.34万元,稳定岗位1321人。二是多措并举促增收。牵头制定《灵武市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灵武市人社系统城镇居民收入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18条具体措施,着力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抓好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和企业用工基地的培育和引领,利用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扶贫车间等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和动员我市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279人,实现劳务收入1.04亿元,“铁杆庄稼保”实现参保40975人,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全面扶持促创业。积极举办“创业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创业引导扶持资金在促进创业、推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上半年成功发放创业贷款47笔1039万元,培育创业实体495个,创造新岗位758个,带动就业1734人,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四是积极主动优服务。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8场次,组织169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1000余个。主动对接企业进行用工需求摸底调查,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解读,为136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0247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55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10人五是靶向施策提技能。根据“三大产业”“五个特色产业板块”用工需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主体,面向有培训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等各类培训1644人,逐步形成1(政府主导)+3(企业需求、学校课程设置、乡镇和街道劳动力供应)的技能培训体系,让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保”字为本、提优社会保障,增进“幸福和谐”新福祉。一是认真落实各项社保政策。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全区集中统一发放,累计为36648名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4.72亿元,自1月起10394人落实城乡居民养老金调增5元政策,每人每月基础养老金达到260元,居全区前列。767家企业减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共计3956万元,减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804万元,优先为白土岗养殖基地25家企业办理工伤保险参保667人,全市参保企业阶段性降费、小微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落实见效。完善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和就医管理制度,加强工伤医疗费区内异地就医互联网结算管理,协议医疗机构及时结算率达到100%,协同配合行政部门落实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为171人次发放工伤保险待遇557.91万元二是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充分挖掘扩面资源,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截至5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1919人、10596人、16338人、33483人和77969人,均完成全区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98%以上,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0484人,参保覆盖率按常住人口核算达到91.25%。建筑业新建、在建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是不断加强社保经办服务管理。落实社保窗口服务快办行动,实行社保窗口“一窗受理”,依托政务服务网做到“一网通办”,指导70个行政村、15个社区做好丧葬抚恤费、定期待遇申领等6项社保经办下沉事项规范办理,“容缺办”“网上办”“掌上办”成为常态。为12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开通“网报”功能,推出“人员退休、丧葬费申领、社会保障卡换发激活”3个企业、群众眼里“一件事”“打包办”,实现人社高频服务事项“提速办”。依托人社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平台,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含职业年金)转移接续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为171名企业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为162人办理养老保险跨制度转移,完成513名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三)“优”字为先、提质人事人才,打出“服务发展”组合拳。一是有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协同多部门推进我市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指导各乡镇(街道)根据岗位设置分类,按照“一人一策”方案研究岗位设置,合理定岗定人。起草《灵武市乡镇(街道)条线辅助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乡镇(街道)条线辅助人员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严把我市评比达标表彰奖励活动项目审核关口,推荐申报自治区脱贫攻坚奖励集体记功3个,个人记功11人。进一步提升我市人事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全面完成全市178个事业单位5436人年度考核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3877人资格初审工作,完成130家事业单位第七轮岗位聘用和46名城市社区网格员笔试、面试等招考工作。二是认真落实人才服务政策深化人才工作筹建灵武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和外出务工高技能人才信息库,推荐申报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候选人3名,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候选人7名,申报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2个。支持高校毕业生多途径就业,为2020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服务689人,就业率达98.7%。三是扎实推进人事档案专审工作。对全市5630卷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进行分组整理,对其中4621卷人事档案进行专项审核,推动人事档案专审工作向精细化、规范化靠拢,上半年完成人事档案整理3961卷,专项审核613卷。

(四)“治”字为重、提档全面治理,寻求“劳动关系”最优解。一是主动对接,靠前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完善劳动关系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实行劳动关系风险三级预警。启动劳动关系监测点建设,重点对6个领域9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纳等7类26项指标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研判劳动关系动向,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聚焦我市现代纺织、畜牧养殖、再生资源、现代农业等企业在转型升级、招工用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开展“四送两问”助企发展活动,先后走访企业276家,召开政策咨询会、培训会15场次,征求并反馈纾困意见19条,面对面解决制约企业发展难题。二是以检促查,合力攻坚治理欠薪。以迎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为契机,联合多部门出动检查人员223人次,对25个在建项目劳动合同签订等问题进行检查,先后下发劳动监察建议书和限期改正指令书50份,进一步强化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监督管理。以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以开展根治欠薪为重点,加大重点群体和领域专项巡查和日常检查力度,上半年共办结劳动监察案件529件,为1816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358.21万元。三是调解为重,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司法所阵地和人员优势,整合乡镇劳保所资源,对我市8个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进行挂牌,并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配齐调解员,对乡镇(街道)调解组织运行情况、协议签订、案卷成卷工作进行指导,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健全完善裁审衔接、案件合议审理等制度,改进仲裁庭审程序,依法依规办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7件,为劳动者挽回劳动报酬和工伤保险待遇282.9万元。

(五)“精”字为要、提升帮扶策略,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是就业帮扶成效显著围绕郝家桥镇设施农业休闲产业、灵武市养殖基地和马家滩镇劳务特色小镇,继续推进“3+1”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移民村(社区)日光温棚、奶牛养殖场、扶贫车间等,助推脱贫户等困难群体未就业人员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00余人,积极落实“养殖基地每使用10亩土地提供1个就业岗位”政策,解决移民就业67人。开展“菜单式”移民技能培训项目,累计培训移民230人次,带动就业140人。抓住灵武羊绒、再生资源等产业投产、项目建设、扶贫车间用工增加以及镇河塔早晚市蓬勃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致富带头人作用,为移民劳动力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服务,实现移民省外务工493人、省内市外务工1795人、市内就近务工2301人,自主经营1330人,基本完成移民户均1人就业的目标。完成466个贫困劳动力农村公益性岗位上岗工作(其中脱贫户安置314人),完成自治区级81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申报工作,将全部安置脱贫户家庭人员。二是社保帮扶兜底保障为全市4190名特困人员、低保、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代缴保费54.47万元,按时足额发放60周岁以上低保等困难群体待遇,及时为1102人办理劳务移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实现以上人员社会保险应代尽代、应保尽保、应发尽发。

(六)“效”字以求、提升队伍素质,夯实“党建引领”基础桩。一是打好“党史学习教育”主动仗。“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为主题,开展人社系统“学党史 践初心 提效能 开新局”主题演讲比赛、积极参加全市“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比赛、录制“我想对党说”七•一寄语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开展“村企一线惠民生”专项行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梳理事项清单,推出6项为民办实事举措,明确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精准“把脉”施策,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二是唱响“民生先锋”最强音。以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温暖人社,民生先锋”主线,以支部为单位,结合“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人才人事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业务工作,深入开展“亮灯领航·齐心领跑”、“红心向党·贴心社保”、“初心引领·安心就业”、“监察铁军·公心维权”党建品牌创建,点亮支部堡垒红心、增强人社服务温度。三是筑牢“作风建设”防火墙。组织召开人社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进会,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组“探头”作用,研究制定《纪检监察台账》,每月据实填写上报重大财务收支、“八项规定”落实等情况。依据局属各单位、各科室单位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组织开展岗位廉政风险点梳理和排查,进一步找准风险点、加固防控点、扎牢监督点。修订细化《人社局制度汇编》26项和《人社局业务工作流程》53个,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坚决做到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营造“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办事”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就业方面。一是全市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就业矛盾依旧存在。特别是大龄低技能劳动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现象突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矛盾依旧突出。二是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新就业形态的公共就业服务较少。一方面公共就业服务涉及工会、妇联、残联、工信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没有搭建起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致使用工信息传递受阻,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服务机构存在人员较少、重视不够的现象,往往是身兼数职的民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以开会的形式宣传就业政策、以任务下派的方式将就业工作划分到各村,难以满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方面。一是民营企业、私营、个体工商户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偏低。部分企业瞒报、漏报职工人数,只给管理人员参保或要求工作一年或半年以上才能参保,并且对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以上工作人员自定制度以缴费年限达不到15年为由不纳入参保范围。这些问题一旦成为遗留问题,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企业登记注册后不办理参保,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出现新增注册企业逐年增加、但办理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的企业却增量不大的现象。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率不高。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对于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大,政策吸引力不强,加之16周岁至30周岁城乡居民参保意识不强,在参保后接连出现中断缴费现象,导致缴费率不高,连年下降。

(三)劳动关系方面:面对经济转型压力,企业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良,导致部分劳动者下岗,加之一些用人单位不能依法依规用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率低或合同约定不明确,招工、辞退劳动者随意性大,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时有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聚焦重点,主动作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围绕“三大产业”、“五个特色产业板块”,发挥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就业提升行动、农业提质增效行动、服务业提升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消费挖潜行动,强化政策保障措施,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二是保障民生,兜牢底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以“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铁杆庄稼保”2件民生实事为抓手,不断从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基金监管等方面着手,持续织密织牢社会保障体系网,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紧扣主题,服务发展,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聚力现代纺织、再生资源、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深化人才发展“六个行动”,深入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拓宽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渠道。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四是纠建并举,常治长效,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依规做好劳动关系“两法衔接”、工伤认定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大重点群体和领域专项巡查和日常检查力度,持续推进政府投资类项目实施部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和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工工资无拖欠目标,逐步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

五是创新服务,提升效能,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围绕群众最关心关注热点难点的问题,聚焦就业创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劳动维权领域,以信息化为支撑,切实发挥“互联网+人社”的便捷性和前端性,融合网上、掌上、自助、窗口四种办事模式,打造“一站式”就业人才自主服务平台、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和劳动关系调解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人社服务温度。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