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人社厅、银川市人社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补齐民生短板,以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筑和谐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机
制,狠抓责任落实,全年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2018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民生实事
为城乡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2018年,共收缴务工保险费用共计449.55万元,承保户数29970户,涉及人数71920人。截至目前,共支付务工保险338起涉及金额155.09万元,其中,死亡伤残17起,金额82.67万元;医疗费184起,金额29.62万元;津贴131起,金额7.8万元;未决案件6起,赔款35万元。
(二)人大提案、政协议案
1.关于建立灵武市人才智库的建议。通过摸底排查和实名登记,根据灵武市人才智库在银川人才云后台显示,全市各类人才入库总数为3262人,其中党政人才93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有制)54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104人、专业技术人才1867人、高技能人才126人、农村实用人才46人、社会工作人才523人。
2.关于建立灵武市公务员医疗补助个人账户的建议。根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指导意见》和《银川市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已提请市人民政府按照原有缴费基数的基础上财政增加3%的支出,为我市141家,8243名干部建立干部职工医疗补助制度。
3.为建档立卡户按最低标准代缴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按照自治区要求,我市6345个建档立卡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保参保率均达到了100%,市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缴费进行补助补贴,补助金额41.84万元。2019年参保缴费补助将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做到位,参保人员可直接享受补助。
4.建档立卡户住院费用已经实现了联网“一站式结算”。 建档立卡人员共发生住院3325人次,发生医疗费用2189.28万元,医保统筹报销1356.86万元,大病保险报销74.08万元,大病保险财政补助14.51万元。
(三)重点工作
1.狠抓城乡就业创业工作。
以提高“两个增收目标”为出发点,以“就业脱贫”为目标,通过政策宣传、就业援助、金融扶持、技能培训等措施,全面推动“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就业创业工作。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03人,完成目标任务3500人的10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04人,完成目标任务2900人的100%;城镇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22人,完成目标任务520人的1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低于控制目标4.0%的0.48个百分点;为1043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720.8万元,为83家企业拨付2017年度援企稳岗资金723.98万元,为符合条件的4841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619.18万元,建成灵武市家庭服务社区工作站1个,安置岗公益性岗位584人。全市共审核发放创业贷款 434万元,补贴创业贷款利息62.3万元,创业基金移交政府担保中心担保基金316万元;培育创业实体510个,完成目标任务500个的102%,创造新岗位1163人,完成目标任务1150人的101%;全民创业带动就业2582人,完成目标任务2500人的103%。我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6326人,完成目标任务19000人的138%;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完成目标任务2亿元的105%。
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市开展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707人,完成目标任务1500人的114%;开展创业能力培训294人,完成目标任务265人的111%,其中SYB培训235人,完成目标任务180人的130%;IYB培训25人,完成目标任务25人的100%;网络创业培训60人,完成目标任务60人的100%;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人数178人,完成目标任务130人的136%。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做好大学生毕业服务和就业招聘工作。截至目前,接收回灵大学生档案971册,其中2018年回灵大学毕业生931人。全市在岗“三支一扶”大学生183人,在岗事业单位实习生46人。先后组织专场招聘会3次,共有64家企业1081名毕业生参加,其中972 人通过招聘实现了就业,据完全统计,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比目标任务90%高出5个百分点。
二是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工作。通过培训确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325人,中级3人,高级20人。推荐申报自治区高层次人才15人,申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申报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员5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人员15人,银川市高精缺人才121人。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近几年我市宁夏中银绒业吸纳2名外籍工作人员来灵工作。联合市人才办开展首届“灵州才俊”评选活动,共评选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20名。
3.巩固社保全覆盖成果。
一是推进参保登记扩面,强化基金征缴工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5880人,完成目标任务45873人的100%,征缴额2.2亿元(含清理欠费195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20281万元的108%;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参保人数(含退休)9960人完成目标任务100%,征缴91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0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4060人完成目标任务100%,失业保险参保14866人,完成目标任务13990人的106%,失业保险费收入1424万元(含清理欠费3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223万元的116%;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1306人,完成目标任务28689人的109%,基金征收1.9亿元,居民医保参保169379人,完成目标任务100%;生育保险人数18760人,完成目标任务15841人的118%,基金征收1770万元;工伤保险人数25510人,完成目标任务25501人的100%,基金征收2634万元。
二是开展同舟计划参保工作。2018年在建项目13个,参保率100%,新建项目72个,参保率99%,高出目标任务95%四个百分点。
三是落实社保调资各项政策。全面完成领取待遇人员养老金调增工作,实现职工养老金14连涨,城乡居民养老金增加到人均每月240元,保障水平大幅提高。预计12月底,城镇职工离退休人员20322人,发放养老金5357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数3470人,发放养老金1625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领取待遇人数9055人,发放金额2736万元;城镇职工支付丧葬抚恤费1933万元;城乡居民支付丧葬补助费102万元。
四是提高医保保险保障水平。付费改革:全市共确定了16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的控制总额,全面推行付费制度改革,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按病种付费结算:灵武市辖区内职工住院已支付2779.35万元,居民住院已支付5785.09万元,配合银川市转诊人次2559人。分级诊疗:和人寿保险公司合署办理大病保险,预付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33.6万元。门诊大病就医支付:职工门诊大病就诊617030人次,支出1612.13万元,门诊统筹就诊94406人次,支出312.97万元;居民门诊大病就诊53646.54人次,支出1070.41万元,门诊统筹就诊400263人次,支出136.01万元。跨省异地就医:目前,累计完成跨省异地直接结算124人次,基金支付224.25万元。
五是实现“不见面、马上办”行政审批线上办理新模式。共梳理人社系统行政审批“政务云”网上办理事项141项,现将10项业务下沉至74个行政村、14个社区,真正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办理社保业务,预计12月底办件量将达到3.5万件。结合区局“解民忧 转作风”活动,通过“双随机 一公开”模式对协议医疗机构实行第三方监管实现异地业务“不用跑”、无谓材料“不用交”、重复表格信息“不用填”。“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广手机APP应用,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为15968人发放社保卡。
4.打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建立落实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考核问责等各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制度,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司法联动惩处的工作体系,共创和谐劳动关系氛围。
一是依法行政,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截至目前,共受理欠薪案件23件,协调处理17件,立案处理6件,结案率100%,为488名职工(农民工)解决工资810.66万元;共办理企业劳动合同招收备案10567人,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273家用工对象针对用工不规范、农民工欠薪等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下达劳动监察建议书26份,限期整改指令书14份。
二是依法裁决,解决劳动人事争议问题。全年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50件,审结100件,及时结案率100%。其中,调解处理47件,调解率61%;裁决39件,一裁终局19件,终局裁决率48.7%;帮助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449.08万元。
三是依法受理,处理工伤认定问题。全年共受理各类工伤案件申报488起,其中认定为工伤的403起,中止认定程序的18起,无行政政诉案件。
四是依规评选,创建和谐劳动模范企业。协同人社、工会等8家单位,对全市14家企业进行为期9天的测评,最终评选出灵武华电等7家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后期按照考核分值排序依次申请银川市、自治区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
5.攻坚克难实现扶贫兜底工作。
一是转移就业。11个贫困村转移就业11085人,完成目标任务9720人的114%,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989人,完成目标任务350人的283%。共培育劳务经纪人61人。
二是公岗托底安置。共分配建档立卡公益性岗位61人,完成目标任务61人的100%。
三是金融扶贫。将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和金融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推行“信用+产业+金融”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已培育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10人,创业带动就业25人,发放建档立卡户创业贷款20户100万元,发放建档立卡户扶贫贷款641户3264万元。
四是扶贫培训。进一步配合市扶贫办,抓住时机,协调并解决好手工制作、种养殖业技术型人才的特定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9期培训452人,计划后期再开3期150人技能培训。预计全年共进行技能培训12期635人,完成目标任务620人102%。
五是做好建档立卡户社保兜底(内容同上)。
六是实行大病医疗报销制度(内容同上)。
6.稳慎推进人资制度改革。
一是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考核。完成2017年614名非班子成员公务员考核和5438名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工作。
二是转正定级和登记。完成2017年58名新招录公务员及10名选调生任职定级登记工作和10名参公登记。
三是工资管理。完成全市机关事业单位6420名工作人员和5万余人次财政统发人员工资、各类津补贴发放审核工作和全市未休假薪酬及效能预发审核工作。
7.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干部队伍招聘工作。顺利完成2018年40名公务员考录工作和69名事业单位招聘工作。
二是公职人员培训工作。举办了全市800余名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和7083人次继续再教育培训,安排了44名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管理平台的完善工作,及时做好退休人员、辞职人员平台信息的及时变更核销。
三是干部出入境管理。配合组织部,进一步对全市副科级以下干部出入境信息进行核实比对,共撤销备案信息387人,新增在职信息1121人,退休人员信息1769人。
(四)三大任务完成情况
1.上争项目(资金):截至目前,共争取资金9238万元,完成目标任务2000万的461.9%。
2.招商引资:引进方家庄电厂基础工程续建项目60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5500万元的109%。
二、主要措施
2018年,我局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引领,以“两个主体责任”为主线,以“四个一”工作机制为抓手,以“两个文化阵地”为依托,全面推动“五个党建+”模式,开展党建示范化建设,扎实推进“三会一课”和“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结合业务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全面实现党建工作统领业务推动工作的目的。
1.强化决策执行。对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及上级党委政府和人社部门出台的惠民政策,坚决做到不折不扣执行落实和兑现,切实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人社工作项目化,明确包靠领导和责任人,强化督查问效、调度督导,一件一件抓、一步一步走,确保各项人社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真正实现人社政策惠民生。
2.厚植服务理念。倡导“不见面,马上办,重视干”的人社为民服务理念,强化管理服务制度建设,重塑人社业务工作流程,完善敏感事项内控机制,全力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效率。延伸人社工作触角,开展大范围联系群众、深层次精准扶贫、进驻帮扶村、联系企业等活动,推动人社干部下基层、接地气,提升服务本领。扎紧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笼子,以扎实的作风抓作风,推动人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走向“严实硬”。
3.深化创先意识。坚持作风建设和项目建设两手抓,聚焦人社创先争优,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以“胸中有全局,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为价值引领,着力打造人社本职业务中的亮点工作。坚持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对标学习,按照“集体有报告,个人有体会,中间有交流,会后有行动”二十字方针,确保学习不落虚落空,促进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一支“立身正、待人诚、处事公、工作实”的高素质人社干部队伍。
三、2019年工作计划
新形势下,我局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人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各级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社工作要求。
1.积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落实企业招用大学生社保补贴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二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发挥劳务中介组织法人和劳务经纪人对市场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
三是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双创”活动。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分类帮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认定退出机制,强化公益性岗位安置管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稳妥安置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确保就业稳定。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孵化基地资源集聚和辐射引领作用,调动创业协会积极性,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
四是注重培训计划实施,做好培训就业衔接。重点围绕战略性需求,针对创业者特点和需求,依托培训机构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以定向培训为主,弥补技能短板、提高动手能力的就业技能培训。
五是强化就业扶贫,助力脱贫增收。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强化就业服务,扶持发展扶贫车间等载体吸纳就业,鼓励返乡下乡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推进技能扶贫,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不断加强人才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七是加强部门沟通,深化人才工作。明确人才服务职责职能,细化人才服务标准,落实人才服务各项政策,积极引进培养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支持人才创业创新创优,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宣传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重要政策、重大成就,树立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典型,在全市形成尚贤尚能、尊重人才的广泛共识和浓厚氛围。
2.实施全民参保扩面,大力推进各类人员参保。
一是全力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社会化发放率、支付率100%;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做好养老金调待工作;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
二是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覆盖率,实现应保尽保、全民参保。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保氛围;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社保诚信制度,形成劳动监察、地税、社保、工信多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对企业参保情况定期检查;全面转化全民参保计划成果,加大乡镇考核力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缴尽缴。
三是继续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杜绝冒领、套取社保基金等跑冒滴漏现象。加强内控管理,强化制度建设、风险点管理,实行社保经办业务流程全程监督制度,规范经办行为。探索实施综合柜员制,制定业务经办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四是进一步加大社保服务智能化、社会化程度,建立网上、自助、大厅、乡镇、村多位一体的经办服务体系,为民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职工维权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通过落实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考核问责等工作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指导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不断健全劳动保障内部管理制度。
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察执法力度。
三是进一步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工作,特别是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监察执法力度,指导用人单位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行为,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行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立刻受理制和无条件法律援助制度。
四是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和各类工伤案件申报、认定工作。
4.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深入推进“互联网+人社”实施,进一步做好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提高我市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5.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作风建设。
一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党建促业务,重点围绕“两个文化”和“两个基地”(“窗口文化、党建文化”和“法制人社、廉政人社”)建设,以路线图推进业务工作为抓手,以精准扶贫、“五送两带一帮”和“少生快富”帮扶为基础,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成果,深入群众最底层,扎实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以“四个责任清单”为抓手,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切实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决落实干部作风建设各项规定,按照“作风建设只有现在式,没有过去式”的要求,多管齐下,从严抓好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