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640181-117/2019-00284 文  号 灵农发〔2019〕194号 生成日期 2019-10-21
责任部门 灵武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所属“五公开” 决策公开,结果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工作总结

灵武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工作总结暨2020年工作计划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2019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我局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精心打造现代农业五大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强力推进全年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按期落实。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12.1亿元,增幅4.5%;预计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1元,同比增加1203元,增长8.1%。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五大基地”地建设工作方案》和《灵武市2019年加快“五大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五大基建设。助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做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2万亩,创建水稻“五优”生产基地1.8万亩,建设稻渔综合种养3100亩,建设农业三减示范基地3万亩。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20.24万亩,粮食总产达1.42亿公斤,实现产值3.12亿元,效益1.51亿元。二是做大白土岗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进口种畜隔离场1家,规模养殖场38家,投产16家,补栏牛羊生猪2.52万头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2%。全市牛、羊、猪存栏分别达6.2万头、45万只和9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2.53万吨、0.07万吨和14.0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7.06亿元。三是做响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新建设施农业2972亩,落实供外蔬菜基地6个5000亩、“五优”蔬菜基地9个6000亩,新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3个3100亩,全市瓜菜种植面积5.8万亩,同比增0.91万亩。实现产值4.18亿元,效益2.68亿元。四是做强移民增收示范基地。按照“3+1”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布局。指导泾灵村新建日光温室134栋,发展特色种植产业5000亩以上,托管移民奶牛770户1208头,帮助移民群众实现人均产业收入3893元(其中:种植业1268元、养殖业2625元)。

(二)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农业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高位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稳步推进郝家桥镇原狼皮子梁地区6村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确权应确面积为272626亩,实际确权面积254345.2亩。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以2017年12月31日为节点,全市70个村集体总资产43248.36万元;指导70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完成率达100%,设集体股37852.7股,个人股170271.3股。注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4个,成立经济合作社36个,有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向股民分红66.47万元,农民真正享受到了集体资产的红利。三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百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户165户,全市农村土地流转13.52万亩,农村60%的耕地实现了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约率与规范率均达到90%以上,规模经营流转合同签约规范率达到100%。四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径,将村党组织为民服务和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捆绑注入“聚力贷”担保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效应,解决农村基层党员群众发展产业致富“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全年累计发放贷款3.51亿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74.6万元。

(三)聚焦生态立市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结合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突出牵头抓总工作职责,强化督导检查工作措施,积极协调并配合各乡镇、街道(农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制定印发《灵武市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修订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试行)》《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和考评细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验收标准和考核细则,建立健全“部门牵头抓总、乡镇推进落实,村队全员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设美丽村庄21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1个、人居环境整治村(站)28二是集中开展“灵武城市东北部、灵武市南部骨干道路、滨河大道两侧、银西高铁两侧、下白路(朔方路以北)两侧、煤矿和电厂周边”六大重点区域整治。出动各型机械4202台次,清理杂物3.7万吨,清理沟渠463条219公里,拆除违规建筑2.3万平方米;营造林生态绿化3.9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30万株;取缔关停非法河湖直排口6个,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6家,拆除加油站、规模养殖场、散煤场等污染源4家;维修乡村道路45条22公里。三是在全面摸清辖区内农村厕所的数量、布点、模式和已建及拟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的村庄数量、人口数量等基础信息的基础上,立足各乡镇基础条件和经济水平,坚持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统筹考虑,一揽子推进,合理选择厕所改造模式,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848座,完成率达84.8%;建设乡村公厕21座。四是配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查组,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观摩”制度,每周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共开展集中督查36次,下发督办单53份,督促整改农村人居环境问题282个,确保实效。

(四)聚焦质量兴农战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牢固树立“绿色、高效、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标要求,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跟进。按照“1234”工作思路(即:以夺取全区黄河杯一等奖为总体目标,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项重点,推进河湖长制、生态绿化、污染防治3个结合,取得沟、渠、田、林、路、庄点全面配套,农业设施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健康,脱贫攻坚精准到位4项新成效),建立市级领导包示范区,部门领导包村包片,乡镇领导包点,干部职工包沟渠的责任机制,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间、定奖惩。新建高标准农田3.72万亩。清淤整治支斗沟道84条135.13公里,清淤农沟1475条939.2公里,清挖支斗渠106条173.41公里,清挖农渠1793条1262.98公里,整修生产路2619条1868.56公里;秋翻地25.4万亩,秋施肥11.5万亩,秸秆还田13.5万亩二是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加强。完成农产品定性抽检 16313批次,检测合格率99.21%;定量抽检397批次,检测合格率99%;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76家,抽检农资71批次,合格率100%,对辖区22家饲料生产经营企业、6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58个生鲜乳收购站点(车辆、户)“查、管”联动,实现全覆盖监管,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11人次,办理各类农业执法案件16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75万元。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蚯蚓种养生物循环技术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土壤环境污染,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8万亩次;按照农业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在全市各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配套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在124家规模建设贮粪场14142㎡、雨污分离管槽16966m、污水沉淀池及氧化塘20611m³、购入安装污水处理循环设备5套,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认真履行秸秆禁烧巡查职责,出动巡查车151次,派出巡查人员479人,发现焚烧火点35处、黑斑60处,排查隐患点16处,开展秸秆禁烧联合督查2次。四是科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驱动和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带动作用,全面促进农机化装备、作业、安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争取落实农机化项目总资金1116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298台,建设智慧农业调度指挥中心展厅1个、RTK基站1个、小气候监测站2座。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34.2万千瓦,三大粮食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97%,秸秆综合利用率、残膜回收率均达达85%;扎实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示范点58个3.8万亩,建设病死动物发酵化尸池72座,免疫各类畜禽424.61万头只,消毒畜禽圈舍1788.65万平米;积极应对区内外动植物疫情严峻形势,扎实做好疫情排查、设卡堵疫、宣传培训、免疫接种等工作,设置县、乡级临时检查消毒站31个,检查消毒车辆556辆,检查动物17930头(只)、动物产品154吨。

二、主要成效和亮点

(一)西北奶业全产业链基地初具雏形。坚持“大招商,招大商”,鼓励和引导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在白土岗养殖基地高标准建设养殖园区,引导养殖业“上山入园”。完成投资1.6亿元,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161.6公里,建设奶牛规模养殖场38家,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存栏奶牛约6.4万头。成功引进蒙牛乳业集团公司投建西北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产业集群,建成后将实现日处理鲜奶2000吨,年销售收入约60亿元,利税3亿元,解决劳务用工1500人。

(二)农业综合智能化管理水平领跑全区。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技术信息化发展先进技术应用,引进植保无人机、智能化监测装备,建设全区首家区县一体的农业综合智能化生产示范园区,建成全区领先的农机综合智能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实现农机作业远程管理、农作物远程适时监测、水稻精量播种、精准施肥、高效植保和农机作业无人驾驶等功能,为加快实施全区“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成功举办了“2019年全区智能农机装备现场演示会”。

(三)区内外农业品牌再添灵武新名片。依托灵武农业资源禀赋,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推介,成功举办灵武市农产品产销对接会、“莎妃”蜜瓜乡村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与重庆、武汉、汕头等地客商签定供外蔬菜订单1.6亿元。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新增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GAP认证提交资料4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量达40个。“兴唐”牌宁夏大米获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银奖,宁夏兴唐、昊王米业、金双禾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米、农利达生产的上滩韭菜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灵武长枣以19.49亿元评估值位居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2019银川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考核验收。

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我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统揽,以“乡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为目标,围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生态立市和脱贫富民战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质量兴农计划,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五大”基地。

一、目标任务

粮食总产保持在1.3亿公斤,瓜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牛、羊、猪存栏数稳定在8万头、50万只、11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稳定在2.4万吨、70万公斤和14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巩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绿色高质高效技术融合示范点10个6000亩,建设优质粮食“五优基地”2万亩,发展订单生产8万亩;建设农业三减示范区30个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实现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施用量“负增长”。二是巩固推进白土岗养殖基地建设,高标准新建奶牛养殖场15家、肉牛5家、生猪4家,积极对接蒙牛乳品加工企业落户灵武,建设西北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产业集群,打造全区一流优质奶源基地。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完成25个养殖场及有机肥厂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任务和投资。三是巩固推进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外向型订单蔬菜生产,建设韭菜、香菜、西兰花、番茄等“五优”蔬菜基地1万亩。发展露地瓜菜基地1.5万亩,全力打造全区设施韭菜产业强县。四是巩固推进移民增收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特色种植产业5000亩,巩固扩大沃益农蔬菜种植基地800亩、夏能设施蜜瓜基地1000亩、金仓黄花菜基地1700亩,移民设施蔬菜种植基地1500亩,吸纳移民就近就业200人以上。巩固提升移民区5家奶牛场奶牛托管及养殖园区的流转利用,稳步增长移民产业脱贫收入。

(二)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一是加强土地确权后续管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变更工作。扩大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经营范围,规范流转行为,扩大抵押贷款规模,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贷款难问题。二是规范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档案,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总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迎接国家验收。推进合作社运营,鼓励盘活集体内部闲置资产资源,引聚政策资源、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结合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土地流转、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品牌打造等,丰富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多种路径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赢。培育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创建各级示范社10家,培育家庭农场10家,建成示范场10家。四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制度体系。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入市交易试点,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办证后续管理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产业、生态、民生改善、农村改革和便民服务等领域,推动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二是按照《灵武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实施村庄清洁行动计划,优化村庄布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抓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推进“三清一改”,巩固提升美丽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人居环境示范社区建设成果,实现乡镇村、社区综合整治全覆盖。 三是依托国家自治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 3.73万高效节水面积0.3万亩。四是打造田园综合体。鼓励支持各乡镇至少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

(四)持续推进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一是围绕各乡镇产业发展布局,分类施教,扎实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引领农户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参与创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包乡、干部包村、党员包户一线工作法,培养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为贫困群众开展全程化菜单式服务。三是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战略,引导农民调优特色种植,发展特色养殖业,开展订单生产,增加经营性收入。落实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强农惠农项目资金1.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四是精心策划农业嘉年华和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利用春节、五一、开斋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周边农户在长流水、大海子、御膳房等景区开展冬季餐饮、娱乐、休闲项目,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积极发展以入股、出租、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3万亩以上,稳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