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古就是中国北部边防前线,素有“关中屏障,自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在宁夏修筑过长城,秦、隋、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宁夏境内修造长城长度达1500多公里,加之长城沿线建造的众多城堡和不计其数的烽火台,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因此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
修建背景
明初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几乎没有间断过对长城的修建。明代中叶以后,游牧于北方的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侵扰边境,杀掠人畜。明王朝为加强北部边防,不仅加紧了长城的修筑步伐,还沿边防线先后设立九镇,号称九边,派驻重兵进行守御。
宁夏境内明代长城又称“边墙”,全长400多公里,主要由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连接而成,东长城即指灵武境内的明长城。据《资治通鉴》记载:“开皇五年(585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明代长城系在隋长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和加筑而成。
建筑历史
据《灵武市志》记载:明成化九年(1473年),巡抚余子俊、王越等率士卒4万余人,于灵州北部清水营向东修筑“河东墙”,又称“二道边”。据弘治《宁夏新志》载,这道长城自黄河嘴起(今横城),途经花马池(今盐池)进入陕西定边,全长190公里。如今,二道边遗址因长年风雨剥蚀,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几乎倾圮殆尽,只有每隔1~1.5公里高大的墩台,依然耸立在残垣之上。墩台底宽12米、顶宽5米、高约12米。长城上修筑敌台和垛墙,可有效防御敌人进攻,敌台突出长城墙体,高于城墙,一旦兵临城下,城墙上射口无法控制,兵士可从敌台上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控制来敌架梯攻城,也可指挥墙顶兵力迎击敌人,这种旁敲侧击是“两台相应,左右相救”兵法在军事战略上的运用。
弘治十年至十四年(1497~1501年),宁夏巡抚张祯叔先后于城墙外侧挖四万四千多个“品”字形深坑,以加防守。后因坍塌毁坏,嘉靖九年(1530年),在花马池北侧修筑27公里长的一段“边防东关门”墙,外挑壕堑,内筑墙。因宽大的壕沟与高垒的关门墙对防御蒙古骑兵效果很好,嘉靖十年(1531年),三边总制尚书王琼命佥事齐之鸾放弃原来的河东墙,在其南自横城起至花马池,按“深沟高垒”之法,调集长城沿线守边军队沿“东关门墙”向东西两侧延伸,修筑了东至陕西定边180公里长的“深沟高垒”,又称“横城大边”“头道边”。这道长城在横城至兴武营之间地段,利用了成化年间的城墙旧基。由于这里土质呈紫黄色,如同黄河水的颜色,所以这段长城又被称为“紫塞”。
建筑特色
灵武境内明长城蜿蜒37.4公里,是宁夏保存较好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西起黄河东岸横城堡,向东南行经水洞沟、红山堡,施家窑、蒋家窑、清水营、东湾、杨家庄等地,穿过盐池县进入陕西定边县。长城墙体为黄土夯筑,基宽5至8米、残高3至6米、夯层10~13厘米,城墙每段拐弯处各有墩台。
雄伟壮观的明长城,蜿蜒起伏横亘万里,在经历500多年风吹雨蚀后,从昔日刀光剑影、烽火狼烟的战火中一路走来,以一股金戈铁马、横扫千古江山的豪情,以一腔刺穿云天、气吞万里的浩然正气,坚定而安然地守望在荒漠边缘。正如陈毅同志在《长城词》中所述:“此地屡见血殷红,登临凭吊感慨中,阴霾尽消见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