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11640112010148762P/2024-00115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3-01-16
责任部门 灵武市民政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业务工作
所属“五公开” 服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灵州城墙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灵州自古就是宁夏平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汉代灵州得名与黄河息息相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灵州素有“塞上水果之乡”的盛名,唐代诗人韦蟾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是对灵州生动的概括。

今灵武市区内灵州城墙为明宣德三年修建,据嘉庆《灵州志迹》记载,明代灵州“地势寥廓,轮广千里,三十六堡环拱千里之内,堡之大者,立官职设兵卫,而远者,去州城二百里外,星罗棋布。”当时灵州辖有枣园堡、吴忠堡、惠安堡、金积堡、石沟驿等三十六座堡寨。城内学校、书院、词坛、寺庙林立。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发生8级大地震,灵州城角楼、敌楼、垛口震塌,民房倒塌数百间。清代,灵州城内街道纵横,公署、学堂、坛庙、坊表等建筑物众多。乾隆五年(1740年),灵州知府朱佐汤、千总索云飞等花费帑银6.71万余两监修灵州城。灵州城墙原周长3900米,20世纪70年代初城墙墙体被人为拆毁,现存这段城墙西北角东西长230米、南北长155米、高10米,墙体外包城砖。2010年,灵州城墙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灵州古城墙遗址,位于灵武市老城区内西北侧,是宁夏境内唯一保存的明代州城城墙。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灵州古城墙修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1452年扩建,当时城墙周长七里八分、高三丈,城墙四周护城河深一丈、宽五丈。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巡抚罗凤翔甃以砖石,基石取自石沟城,在城周围建窑,于通天河下游取石焚烧制白灰,将旧城用砖石包裹,使灵州城气势更加宏伟。那时城高三丈一尺,城墙址厚二丈五尺,四道城门分别叫澄清、孕秀、洪化、定朔。城墙上有角楼、敌楼、门台、炮台各四座,南城门处有瓮城。如今,灵州城墙高10.3米、墙底厚9.8米,墙体外包70公分厚三层城砖。城砖长47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

维修保护

由于年久失修,灵州城墙墙体出现裂缝,墙体存在严重坍塌隐患。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遗址,体现古城风貌,灵武市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墙西北垛顶部女儿墙、西侧墙体缺失城砖、石材墙基、停车场等进行全面维修。古城墙维修工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方针,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恢复古城墙原来风貌,突显历史文化名城个性。灵武市在今后城市建设中,注重开发与保护兼顾,严格控制古城墙周边建筑高度,新建建筑物风格要与历史古迹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