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灵武市科技局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不断发展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部署要求,从强化主体地位、落实惠企实效、开展科技服务、人才引进培育、夯实防震基础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各项工作取得良好势头。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筑牢创新基础,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今年共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2项,其中组织新澳羊绒、同心农业、新澳农牧等37家企业申报2025年度银川市科技计划项目44项;组织新澳羊绒、德坤环保申报2025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组织白芨滩管理局、圣友德实业申报2025年自治区科技惠民项目2项;组织宁羴源、金海皮业、舜昌亚麻等13家企业申报2025年度自治区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30余家企业申报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项目,鸿茂农业、漠源农业等21家企业获得立项支持;实施银川市科技特派员项目6项35万元;立项市本级科技特派员项目14项60万元;落实上争科技项目资金783.4万元。二是加大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力度,组织兴源达、新澳羊绒、夏能生物、华信达、富杨食品等11家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巩固创新优势,全面深化惠企政策落实成效。一是精准落实《灵武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修订)》(灵党发〔2023〕21号)文件精神,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创新人才服务方式四个方面向29家企业兑现科技创新政策奖补资金928.3015万元。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2025年首次注资300万元成为自治区“宁科贷”合作单位,“宁科贷”(第一批)项目授信360万元,惠及企业2家;持续深化市本级4000万“风险补偿基金”作用,“科技创新贷”项目授信4795万元,惠及企业9家。
(三)强化创新服务,精准对接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一是印制《科技创新政策汇编》《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手册》等资料,深入辖区内5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抓实抓细企业研发统计填报工作,指导有研发活动的29家规上工业企业填报2024年度研发费用2.3亿元。二是举办2025年“灵武市科技活动周”,18家部门单位、24家科技型企业共计发放宣传彩页2600余份,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册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举办“政金企”科技金融对接活动——银川专场,参与部门16家、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12家、企业60家,达成合作协议2个,现场银企签约3家,授信金额2600万元。三是向中再资源、万众机械等企业征集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拟开展合作需求5条,推动产业发展。
(四)激发创新活力,深度推进产学研用协同。一是推动万众机械、夏能生物、中再资源等7家企业与浙江大学、宁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引进各类专家教授20人,高层次紧缺人才150余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累计派遣3名教授、16名博士、37名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奶牛繁育基地示范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采卵共计2353头次,生产体外胚胎6523枚,移植体外胚胎5160枚,体外胚胎移植牛只出生头683头,累计移植克隆胚胎受体牛624头,出生克隆牛7头,种公牛1头;蒙牛、富杨等企业与宁夏大学在奶制品智能快检、乳制品研发、奶牛疾病防控等领域开展3项合作,并支持蒙牛乳业与宁夏大学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富杨食品、漠源农业等8家企业申报“科技副总”8名,新澳农牧、伊塞电子商务等4家企业申报“周末工程师”4名,目前7名“科技副总”和4名“周末工程师”成功获得银川市备案。四是蒙牛乳业赵军妮入选银川市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名单,同心农业、新澳羊绒等3家企业入选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名单,全市累计培育银川市科技领军人才1名、科技创新团队10家。
(五)聚焦重点任务,夯实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一是今年1月2日银川市永宁县、金凤区先后发生4.8级、4.6级地震后,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及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进行电话报告并编制《震情速报》上报。二是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全国爱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9次,发放地震避险要点手册、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等各类宣传资料4000余份,赠送印有防震减灾宣传标语的纸巾、毛巾、手提袋、围裙等宣传品2000余份。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科技创新项目谋划不够。一是项目谋划主要依赖企业自主申报,主动挖掘和培育项目的力度不足,缺乏高质量的科技项目储备库,新申报项目数量有限,项目来源渠道单一,且缺乏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二是项目申报成功率较低,2024年度组织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银川市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专项等各类项目60余项,最终获批立项的仅有18项,项目申报成功率不足30%。
(二)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不够。目前我市虽有科技型企业130家,但资源型、原料加工型产业比重过大,主要经营活动是生产和销售,研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科技人才引进压力较大。受地理环境、产业基础等限制,高技术企业数量少,薪资待遇、子女教育、医疗配套等条件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导致高端人才引进难、本土人才流失现象突出,“柔性引才”的规模与效果有待提升。企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研发投入稳定性欠缺,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缺乏核心技术与高端产品,多数企业仍处于技术应用阶段,原始创新动力不足。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作风纪律建设,保障科技工作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解放思想、精耕细作、务实担当”为主题,深入开展“四强”作风建设巩固年活动,坚决打好“建强堡垒”攻坚战,持续锤炼求实务实落实真实的工作作风,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以更加优良作风为灵武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巩固企业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库,实行入库培养、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发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拟组织富杨食品、华信达申报自治区瞪羚企业,舜昌亚麻申报自治区创新型标杆企业,力争2025年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数量超过5家,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100家。二是深挖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培育库,提前预审优化申报材料并完善激励机制,对获批项目给予配套奖励,鼓励企业加大挖掘和申报力度,争取年内实施自治区、银川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项以上,挖掘、凝练、包装一批揭榜挂帅、重大重点项目,力争全年上争项目资金3000万元以上。三是进一步加强开展种子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式,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四是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加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算力等领域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每年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个左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三)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激发创新内生动力。一是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提高灵武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研发活动的比例,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结合工作实际,对《灵武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修订)》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扩大政策扶持范围,惠及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二是加大对自治区、银川市出台各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上门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活动,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用活用好相关科技政策,有力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三是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优化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强化信用信息共享,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格局,为银企合作架设放心桥、铺就快车道,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
(四)依托研发平台载体,赋能核心技术攻关。一是做好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库建立工作,提前对列入培育规划的企业进行培育指导,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工作,加强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升级,力争年底新增2家以上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二是推进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纺织、奶产业等重点产业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培育组建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1家。
(五)打造柔性引才高地,提升区域创新生态。一是积极推动银川市科技创新团队申报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重点抓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培育科技创新团队2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举办“科技人才沙龙”活动,邀请“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及创新团队代表座谈交流,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开展农业技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场以上,培训人数不少于300人次,提升服务“三农”的精准度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