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工作及相关中小学生减负的文件精神,市教育体育局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市教体局将针对各中小学工作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五项管理”工作专项督查。
灵武市教育体育局
2021年6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文件精神,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全面促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的工作部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努力从“小切口”推进“大改革”,切实引导中小学校、广大家长及社会各界转变育人观念,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工作要求,令行禁止。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持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到2021年6月底,全市各中小学全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动工作方案,各中小学校制定实施细则,推进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全部落地,形成落实“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
2.到2021年底,全市各中小学学生生“五项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努力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到2022年底,全市各中小学把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制度化,初步形成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原则。准确把握“五项管理”核心要义,明确工作目标,抓住工作重点,把握主攻方向。坚持效果导向,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2.坚持统整性和协同性原则。坚持“五育并举”,系统、整合推进“五项管理”。推动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明晰职责分工,理清责任链条和责任主体,从学校管理、家庭指导、教育督导、社会协同等方面入手,协同推进,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抓督察、常态化。
3.坚持科学性和专业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结合“五项管理”科学指导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做好“五项管理”相关工作。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提高工作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四、领导小组
1.组织机构
组 长:黄志军 市教育体育党工委书记、局长
副 组 长:吴 强 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三纪检监察组组长
张英军 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王学林 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王 荣 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成 员:白雁军 市教培教研中心主任
贺云红 市教体系统工会主席
陈旭东 市体育中心主任
孙建军 市考试中心主任
杨剑斌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
马儒佳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主任
赵文艳 市教体局教育教学管理室主任
马金刚 市教体局安全管理室主任
局机关其他各科室负责人 ,各中小学校长
“五项管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体局教育教学管理室,设立局领导班子成员包学校制度,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层层传导压力,条条得到落实。
四、重点任务
(一)作业管理
1.严控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高中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2.优化作业设计。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3.强化作业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4.严肃作业批改。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书面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评语恰当。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有条件的学校,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学校和教师不得要求家长代为批改作业,不将家长的签字作为评判学生完成作业的依据 。
5.加强作业管理。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并在校内公示。学校要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每学期初要对学生作业作出规划,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将作业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二)睡眠管理
1.保障学生睡眠时间。保障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个小时。
2.统筹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 8:20,中学一般不早于 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3.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 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 21:00,每日 22:00 到次日 8:00 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4.合理安排就寝时间。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5.加强睡眠监测督导。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手机管理
1.有限带入校园。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建立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对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要加强管理。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
2.细化管理措施。学校要制定手机管理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要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信息联系方式或提供其他便捷家长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3.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4.加强指导监督。各中小学要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课外读物管理
1.营造阅读氛围。学校要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创建书香校园。
2.科学推荐读物。学校是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进校园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推荐程序。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
3.加强监督管理。市教体局对各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将再次组织排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学校要定期对校园推荐图书进行清理,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成效。学校图书馆购买课外读物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有关规定执行。学校要明确校园图书管理的要求,如果确有设立校园书店的学校要建立进校园读物的审核机制,严格落实相关原则、标准和要求。
4.建立督查机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携带进入校园读物的管理,发现问题读物应及时予以有效处置,消除不良影响。市教体局将建立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报备制度,对各学校的读物进行备案,畅通社会和群众监督渠道。
(五)体质健康管理
1.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持续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确保不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甚至不开体育与健康课的现象。
2.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之间的衔接和联动,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家庭作业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完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
4.开展近视综合防控。学校组织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与卫健康部门积极对接,争取每学年开展 2 次全覆盖视力筛查。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避免不良用眼行为,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要求,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5.做好体质健康监测。按照国家要求每学年为新生开展学生健康体检、一次学生体质测试。建立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以体质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如实记录测试结果,并将测试成绩及时录入系统。形成以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体系。
6.健全评价管理机制。市教体局将进一步深入各中小学开展具体指导工作,开展动态监测和经常性督导评估。督促学校细化体质健康管理规定,积极推广中小学校选聘“健康副校长”。中小学校要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体质管理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五、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市教体局将全面落实各 “五项管理”的主体责任,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抓好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制约工作开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保证“五项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各中小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各职能处室、各年级组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岗位责任,创新工作措施,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做到“一校一策”,把“五项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强化宣传引导。“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各中小学加强对各项文件精神和要求的落实,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各中小学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五项管理”内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自控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强化家校合作。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家校沟通纽带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大讲堂、家长会、告家长书、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五项管理”制度得到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并广泛支持,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和作业观,引导家长尽到监护责任,不给孩子布置额外家庭作业,督促孩子按时休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监督孩子不阅读有害读物,不看不健康的影视片,不玩有害游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4.强化督导检查。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市教体局在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举报平台,并向社会公开,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五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校工作指导,确保以务实举措落实落细“五项管理”工作要求。同时对学校落实“五项管理”工作定期开展督导,作为对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各中小学要对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对整改不落实的,市教体局将进行通报、约谈。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