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党群部门信息公开>市委办>市委办文件

索 引 号:640181-001/2020-00031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灵武市委办公室 成文日期:2020-03-20
责任部门:灵武市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0-06-02
名 称:中共灵武市委办公室 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灵武市2020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共灵武市委办公室 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灵武市2020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各农林场及驻灵区属各有关单位:

《灵武市2020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责任单位严格按照任务分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灵武市委办公室

                                                   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3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灵武市2020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20〕1号)及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关于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的部署和陈润儿书记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审议2020年自治区一号文件时有关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市“五大基地”建设为契机,以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带动,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着力促进产业和品牌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二)目标任务。力争用2-3年时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种养业,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建成20个特色产业园、10个田园综合体,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实现农业增加值13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重点工作

(一)突出特色,推进种养业结构优化调整

1.做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永久性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在梧桐树乡、崇兴镇、郝家桥镇建设优质粮食示范区3万亩,集成水稻精量穴播、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等先进农艺技术,建设10个绿色高质高效技术融合示范点6000亩,并以此带动全市22万亩优质粮食提质增效。(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2.做优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生产,建设韭菜、香菜、西兰花、番茄等8个“供外”蔬菜基地1万亩,以此带动全市5万亩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蔬菜产业联合体,适时召开外地客商走进灵武活动,举办农产品订单会,推动“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3.做实移民增收示范基地。在郝家桥镇泾灵村、白土岗乡泾兴村采取(合作社、大户)结对帮扶型、劳务就业创业型、贫困群众直接参与型+金融扶贫小额贷款“3+1”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全力做实移民增收示范基地。鼓励支持沃益农、夏能、兴源达牧业等企业充分利用夏能蜜瓜、黄花菜、有机蔬菜、芍药种植、奶牛养殖等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建设农业设施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带动移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5000亩以上,同时通过奶牛托管、流转圈舍、移民务工等措施,切实增加移民产业脱贫收入。(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郝家桥镇、白土岗乡)

4.做大草畜产业示范基地。坚持粮经饲统筹、精深加工、循环发展,推进畜禽人畜分离出村(出户)入场,加快建设蒙牛西北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产业集群,统筹白土岗养殖基地建设,巩固提升沿山带规模养殖场60个(其中:崇兴镇19个、郝家桥镇24个、白土岗乡14个、东塔镇1个、灵武农场2个)。在灵武农场、梧桐树乡、白土岗乡种植优质苜蓿1万亩,在7个乡镇种植青贮玉米6万亩。今年计划在滨河大道河滩地、梧桐树乡高产农田、白土岗乡沙质地试验种植菌草150亩。(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灵武农场)

5.做精现代林果产业基地。以提质量、强品牌、增效益为重点,实施灵武长枣品质提升项目,全面提升长枣综合管理技术,建设长枣品种繁育基地,建设长枣标准化示范基地2万亩,设施长枣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同步推进鲜枣提质和深加工发展,完成灵武长枣质量追溯系统和灵武长枣市场建设,实现长枣产值1亿元。(牵头单位: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二)质量兴农,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行动,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做好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在全市建成21家监测点,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科技局、气象局、各乡镇)

2.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整合资源优势,强化宣传推介,鼓励兴唐、昊王、金双禾等企业培育企业知名品牌,积极参加全国“名特优新”和“宁夏优品”农产品名录的评选活动,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升“灵武长枣”“香妃蜜瓜”“尚品上滩”等品牌影响力、竞争力,打造优质果品基地和供外蔬菜核心区。(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科技局、各乡镇)

3.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2020年,建设高效节水农田1.4万亩。在沿入黄排水沟,建设农业“三减”示范区30个共3万亩,主要开展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实现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施用量“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发改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各乡镇)

4.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3600亩,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带动全市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8%。推进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提升辐射带动功能。(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发改局、科技局、各乡镇)

(三)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层次水平

1.培育壮大融合主体。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并存发展的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模式,鼓励昊王、兴唐、宁羴源、银湖公司等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粮食”“草畜产业”“灵武长枣”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五优”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挖掘和整合品牌资源,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运作方式,构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施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财政局、工信局、各乡镇)

2.打造产业融合载体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全力打造沙坝头西瓜、西渠草编、上滩韭菜,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拓展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动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今年在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20其中:草畜产业9个、优质粮食蔬菜产业5个、甘草种植产业1个、草编产业1个、灵武果品产业4。同时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在全市建设田园综合体10其中在梧桐树乡建设滨河田园综合体和稻渔共生田园综合体、在崇兴镇建设崇胡路高精饲草和龙须滩村田园综合体、在郝家桥镇建设大绿叶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泾灵生态田园小镇和上滩韭菜田园综合体、在白土岗乡建设泾兴村田园综合体、在东塔镇建设长枣种植田园综合体、在临河镇建设上桥村田园综合体。鼓励引导农利达、鑫旺等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发改局、财政局、文旅广局、自然资源局、工信局、交通局、科技局、各乡镇)

(四)优化环境,健全乡村产业发展新机制

1.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探索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模式,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工商资本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牵头单位:财政局;配合单位:发改局、农业农村局、扶贫服务中心、各乡镇)

2.完善用地保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倾斜支持力度。通过“增减挂钩”政策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土地综合整治,充分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为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预冷保鲜、烘干仓储、包装配送等设施配套用地。(牵头单位:自然资源局;  配合单位: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3.大力培育乡村人才。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开展“情系灵州、才俊兴灵”行动,配套创业补贴资金等创业优惠政策,畅通创业渠道,加大农村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优质粮食、蔬菜、肉羊等产业联合体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发挥带农、联农作用,带动小农户共同致富。健全人才项目化机制,通过“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方式,围绕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畜牧养殖人才小高地”,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全年培养本土创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520人;依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次。(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组织部、人社局、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把推进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建立党委农办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要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分解任务,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项目推进。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目标,排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列出具体工作计划。高质量组织实施好优质粮食、瓜菜、林果、高效节水、耕作制度改革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度,早建成、早见效。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认真落实自治区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三)强化指导服务。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种养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公益性技术推广与微利性有偿服务相结合,提高优势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市、乡、村三级督导考核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对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工作完成及时、质量效果好的,在项目扶持、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注重挖掘和宣传推广涌现出的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附件: